华侨城:以生态文明“画笔”,绘就美丽中国“画卷”
景区目的地 劲旅网 2020-10-13 17:38:49
  编者按:日前,华侨城集团发布2019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向社会各界全面展示华侨城集团2019年度的社会责任实践与绩效。作为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排头兵,华侨城集团积极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守护生态文明、公共艺术发展等多个方面主动担当作为。本篇聚焦华侨城集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成效,从科学管理湿地、开展自然教育、践行绿色发展等方面,展现华侨城集团在实践中续写“两山论”新篇章、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的责任担当。
 
  华侨城湿地
  华侨城湿地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繁华中心区,有一座湿地公园,这里有宽阔的水面、茂盛的芦苇、稀疏的草甸、葱郁的红树林,每年都有数万只候鸟南迁北徙在此停留,同时这个占地面积仅68.5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拥有近5万平方米红树林,是800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留住很多深圳市民“乡愁”的原生态自然家园,这里就是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简称“华侨城湿地”)。
  
  科学管理湿地,构筑城央原生态自然家园
  
  “春天的时候第一次来这里踏青,听生态导赏才知道湿地不仅有凤凰花、勒杜鹃、木棉花这些在深圳常见的植物,还有一大片红树林,所以夏天就给孩子报了一个‘红树课程’。孩子学习了红树的相关知识以及面临的危机后,她还把写的自然笔记分享到了班级群,得到了班里的表扬。”带着孩子一起来华侨城湿地观鸟的徐女士说,“湿地的生态太好了,刚刚我们在路上遇到了白胸苦恶鸟和变色树蜥……小孩子很好奇,我平时也很少注意身边的这些动物邻居。”
  
  湿地,是大量珍稀动植物的自然家园。华侨城湿地曾是深圳湾海岸线的一部分,这里难得地保留着深圳填海前的一片滨海红树林湿地,是国际候鸟迁徙线上的重要中转站之一,每年一到冬季,包括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等大批候鸟,跨越千山万水如约而至。湿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171种、数千只鸟类在此栖息,其中包括12种国家级保护鸟类、7种中国濒危鸟、18种广东省重点保护鸟类。因此,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华侨城湿地的最佳观鸟季。
  
  为了保护好这里珍稀的生态资源,华侨城集团于2007年受深圳市政府委托接管这片湿地,秉承“保护、修复、提升”的原则,成立专业部门、邀请生态科研团队,历时5年,每年投入逾2亿元,对其进行保护性修复、持续性提升,将其打造成为与深圳湾水系相连、中国唯一地处现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滨海红树林湿地。
  
  “我们的园区秉承“还自然一个自然的状态”的原则,植物不作园林式裁剪、不作蚊虫消杀,维持园区生物的自然生长;园区没有垃圾桶,遵循“无痕湿地”的理念,引导人们减少垃圾的产生,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华侨城湿地工作人员介绍,为确保湿地生态系统和功能的完整性、自然性,华侨城湿地自2012年营运以来,采取类似保护区的管理,实行“预约进入,免费开放”的运营模式,保证湿地的公共开放性、公益性。
  
  得益于华侨城集团的悉心运营,华侨城湿地获得了“国家级滨海湿地修复示范项目”“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荣誉。2016年,华侨城湿地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全国面积最小、深圳市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开创了“政府托管、企业管理、公众参与”的创新管理模式。
 
  深圳华侨城湿地
  深圳华侨城湿地
  
  现在,环境优美、绿意盎然的华侨城湿地不仅是深圳市民日常游憩、休闲,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更是一个开放的城市生态博物馆。不仅因为华侨城湿拥有近800多种动植物,包括300多种植物、200多种昆虫、170多种鸟类、保留了近90岁高龄的红树林,在深圳城央为它们构筑了一块生态栖息地;华侨城湿地的生态环境变化,也反应了深圳的生态环境变化过程,是一次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平衡的探索过程。
  
  “红树”作为深圳市的市树,是深圳精神的象征。“在深圳,红树生活在大陆和海洋的交界处,在严酷的环境中找寻生机,在迁徙的过程中落脚生长。在世界上,再没有一种树和深圳人如此相似。深圳也是候鸟迁徙过程中重要的中转站,迁徙的深圳人和迁徙的鸟要相亲相爱。创立自然学校,开设自然课堂,我们最希望的就是能唤醒大家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心。”华侨城湿地负责人孟祥伟说。
  
  开展自然教育,播种生态环保的种子
  
  “湿地的天然乐高玩具木麻黄最有趣了,没想到银叶树和水黄皮还有‘海漂’的本事,那个鸡矢藤的奇特的味道竟然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妈妈我告诉你还有一种会捕虫的植物叫龙珠果……”上完华侨城湿地“植物趣多多”课程,豆豆忍不住把在湿地新认识的植物朋友分享给徐女士。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时,再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不仅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也需要通过公益教育来实现引导,只有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热爱自然,才能让地球的“脉动”更加充满活力。
  
  通过公益性的自然教育,让更多人可以了解自然、体验自然,在孩子们的心里播种一颗“守护生态,保护环境”的种子,正是华侨城湿地和环保志愿教师们多年来坚守的初心,也是未来持续努力的目标。
  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
  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
  
  “我是13年元旦和家人一起来的华侨城湿地,当时就特别喜欢这里的环境,14年看到湿地在招募环保志愿教师时就毫不犹豫的报名了。因为我常常把在湿地学到的自然知识分享给家人,后来我太太和孩子也加入了。”已经坚持在华侨城湿地服务近6年的环保教师小河老师说,
  
  “周末来湿地学习、服务已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本来是老师,就觉得有一份教书育人的责任在。能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一粒生态环保的种子,让他认识自然、保护自然,这样以后生态环保也许就不再是一种口号、形式,而是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
  
  2014年,华侨城湿地成立了全国首家自然学校,秉承“一间教室、一支环保志愿教师队伍、一套教材”的“三个一”运营模式,华侨城湿地携手环保志愿教师以湿地的自然资源、环境设施为基础,针对不同年龄的受众、不同季节研发出生态导赏、小鸟课堂、手工创作、自然艺术季等33个常态化开展的教育课程,涵盖了解说学习、六感体验、手工创作、场地实践、拓展游戏等多种课程类型。
  
  “分享也是一种快乐,看着我们学校的学生、身边的朋友都被影响了,我很开心。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小时候家门口就有一片红树林,但我一直不知道红树林对于家园的守护作用。”小河老师的妻子,同样也华侨城湿地环保志愿教师的松子老师说:“进入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后,我把学到的红树知识分享给更多的人,那种守护家乡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截至2020年8月,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已累计开展教育活动4500多次,包括志愿教师及义工培训、生态导览及自然教育主题活动,自然学校教育参与人数已超11万人次。“我们现在环保志愿教师的招募培训已经到第十二期了,目前注册的成年环保志愿教师近500多人,青少年志愿者60多人。志愿者们都很积极,甚至现在出现了大家抢着服务的情况。”华侨城湿地工作人员介绍。
  
  同时,华侨城集团旗下深圳市华基金生态环保基金会(以下简称“华基金”)还在全国各地援建自然学校。截至2020年9月,华基金已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援建了78所自然学校、74所湿地学校,已连续开展5年共18期研讨培训班,输出自然教育骨干3000余人,编撰自然教育教材32本。
  
  而华基金的另一个生态环保项目“零废弃”也深受好评。早在2016年,华侨城湿地就面对亲子家庭开展了很多寓教于乐的“零废弃”活动,比如向大家展示被废弃渔网困住的海狮,搁浅的鲸鱼满肚子垃圾,被塑料垃圾困住身体畸形的海龟,在游戏中教大家学会垃圾分类,进而引导大家将生活垃圾干湿分离,提倡废物再利用,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参加完‘零废弃’课程后,我们家首先的改变就是减少外卖和不用一次性用品了。”一位参加完活动的妈妈说。
  
  “零废弃”项目以“零废弃生态园”和酒店为起点,逐步辐射学校和社区,截至2019年底,已有660位志愿者提供公益活动1917.5个小时,将20吨以上餐厨废弃物转化为肥料;已联合华侨城物业落地零废弃社区试点,改变3000名居民的生活选择,超10000名公众在活动中受益。
  
  践行绿色发展,让生态文明之花落地全国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人民福祉所在。除了修复、保护深圳华侨城湿地,华侨城还在全国各地开展生态公共空间的建设,例如武汉东湖湿地、南昌象湖湿地、顺德桂畔湖湿地、成都府河上游绿化带建设等,依托湿地的自然生态,以创新的理念与模式进行修复,在湿地的保护与创新建设中引导市民关注环保、保护生态,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
  
  “今天终于可以出来走走了,我和老伴以前每天早上都要来这里早锻炼的,这几个月待在家里,每天就盼着疫情过去后,一定要先来湿地好好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今年5月1日,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完成整体提升工程,正式对外开放,宅家许久的武汉市民纷纷前来健身休闲、亲近自然,在这座“开放的生态博物馆”拥抱迟来的春天。
  武汉东湖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
  武汉东湖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
  
  武汉华侨城生态湿地公园坐落于武汉东湖之北,是“世界级绿道”——东湖绿道与武汉华侨城地块的交会点。湿地公园位于整个东湖绿道的“黄金地带”:西侧为东湖的最大湖区——郭郑湖,东侧为东湖生态环境最好、水质最好的汤菱湖,南侧的湖中堤岸直接连至东湖磨山风景区,是东湖绿道“湖中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为响应政府“退渔还湖”号召,武汉华侨城开启对环东湖生态环境的修复、活化与优化,在保留原场地的肌理特性和原生树种的基础上,将其建成集生态科普与环保教育功能于一体的湿地公园。2019年11月,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湿地景观体验,武汉华侨城对湿地公园进行全面提升,利用生物治理方式,重新梳理湿地水生态系统和建立生态水质净化体系,并同步打造了彩虹桥、观鸟亭、观景亭、花海等景观。从深圳到全国,华侨城每到一处都竭尽所能改善、提升当地环境,为市民增添更多幸福感。
  
  华侨城将“生态环保大于天”的理念贯穿企业发展,在全国布局文化和旅游项目的同时秉承“生态优先、环保先行”的原则,坚持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尊重,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8月开放迎客的深圳欢乐港湾·海滨文化公园,高度体现了华侨城“可持续发展与建设”的理念与创新做法。欢乐港湾从场地发展、交通出行、能源利用、生态景观及水文、材料资源五大方面着手,对标世界级绿色标准建设可持续发展片区。例如,为了保护区域内自然水文、生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华侨城依托本地物种建立充满活力、便于维护的景观;此外,还通过降低室内外用水量,并借助海绵设计减少雨水径流量,改善水质。
  
  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华侨城坚持“在花园中建城市”的开发理念,让“绿色+美丽”成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合肥空港国际小镇项目打造过程中,华侨城以焦湖、宝教寺湖为核心,构筑蓝绿交织的永续生态网络,通过打造一条沟通两湖的立体绿廊,由多层级的景观系统叠合,串联场地内重要的公共空间、文化场所,与湖面共同构成充满魅力的游览和休闲体验系统,将小镇打造成为“有记忆的场所”,让美好的城市生活融于自然。
  合肥空港国际小镇效果图
  合肥空港国际小镇效果图
  
  不仅合肥空港国际小镇,重庆欢乐谷通过持续对园区绿化进行提档升级、引导游客提升环保意识等开展“无废景区”创建工作,并于今年6月正式挂牌成为重庆首个“无废景区”,推进两江新区“无废城市细胞”建设;顺德欢乐海岸PLUS利用海绵城市技术将项目地块内的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处理后的雨水可作景观用水、绿化浇灌用水等,有效降低新鲜水耗……这些案例正是华侨城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具体实践。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持久战。未来,华侨城将继续秉承“生态环保大于天”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将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为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贡献更丰富的华侨城实践。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