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1:影响中国旅游的十大现象
文旅要闻 小荣说 赵微 2021-12-20 09:56:49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荣说,ID:xiaorongshuo,作者:赵微

2021年旅游百态之中,

有为疫情而衍生出的应对之举,

也有值得一品、值得一试的新兴事物,

还有慌不择路时的“现眼”之象。

小荣说

特推出2021年影响中国旅游的十大现象

以期透视旅游业的新变革

NO.01
景点造假 : “滤镜”骗你没商量

“网红打卡地”的红利,让旅游目的地看到了“流量才是王道”。然而,云南澄江抚仙湖畔的“粉红沙滩”、辽宁沈阳的“糖果小镇”、湖南郴州滴水源景区的“天空之境”等网红景点使用滤镜等手段过度炮制美景,确实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打卡,但是人们到了景区才发现是一堆褐红色的泥土跟拳头大小的石块,以及一间无门掉色的海边旧屋。游客和网友不干了,发起话题讨伐这种网红打卡地“骗照”现象,一呼百应。被骂上热搜的小红书因此出面道歉。

点评

滤镜的目的是让照片好看,而不是让观众好骗;恰当的滤镜让景区被看见,否则却是被看错。实事求是地说,网红经济对旅游目的地的带动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网红们自发性地探索发现优质旅游目的地,配上美文美图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吸客引流,形成网红打卡地。对于知名度不高、宣传力不够的地方,这可不是砸钱就能实现的营销效果。

但是,无论是景区还是网红,为了吸睛、增粉等目的,虚假宣传、乱用科技,过分的“P图”、“滤镜”,将景区的局部美化放大,营造出的过高期待只会导致视觉落差和极度失望,这是对旅游目的地美誉度严重的伤害。

据统计,我国已有43个“小圣托里尼”、102个“小京都”、52个“小瑞士”、40个“小奈良”。非要借助这些噱头才能吸引人么?这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只有倡导正确的审美和价值观,无论“素颜”或是“红妆”,景区都能坦然面世。

NO.02
民宿集聚区 : 一个新物种的诞生

10月,山东省首批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名单公布。济南南部山区西营街道、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烟台市牟平区养马岛街道、威海荣成市成山镇等34处乡镇街道,经过创建培育形成品牌规模优势的乡镇(街道),成为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智慧建设、房车露营、设计建造、文创空间……发展成为这些民宿的新亮点。

民宿已经成为“景区之外”最主要的产业形态,以住宿体验为核心吸引的旅游民宿,已经成为新型旅游度假吸引物。当“民宿”发展到一定数量,经济达到一定程度,连片的民宿就演变成“民宿集聚区”,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成为新型的旅游目的地。

点评

从依附于景区的配套要素和一种住宿业态,逐渐摆脱对旅游景区这个“母体”的依赖,独立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民宿已经逐渐摆脱对景区的“依附效应”,自成体系成长为一种新型业态,一种新型产业,一种新型旅居生活,一种促进城乡发展要素互通的平台“

“民宿集聚区”,从“业态分支”走向“独立产业”,从“依附景区”走向“自成体系”,从“住宿空间”走向“场景平台”,从“零散式分布”走向“集聚化组团”民宿成为驱动中国旅游,尤其是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势力量。

NO.03
不爽就投诉 : “上帝”的维权与打脸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爆料,称自己在景区吃了一碗面花了15元,里面却只有4根面条。很快景区做出道歉并责成涉事商户停业整顿。

近些年,天价水、天价炒面、天价便饭等等带有“天价”字样的“宰客”行为常被曝光。同时,也有网友爆出另一类投诉事件,比如:旅游期间感冒要投诉,因为领队没提醒带衣服;游客翻出景区栏杆拍照手机坠下山崖要求景区赔偿,理由是景区工作人员当时不在场没有制止。

点评

旅游投诉率的增高,从某种角度上说明游客维权意识在增加,同时也说明了投诉渠道的畅通,“投诉无门”的情况不会再上演,这是好事。但是社交媒体的“放大镜”也会导致一些不实言论的发生,不明真相的看客难免“跟风吐槽”,景区成了众矢之的。

关于定价权和市场价值的争论,一直都是景区体验的重要部分。消费者是上帝没错,但上帝的权限不是无限的,更何况哪个上帝会不分青红皂白就投诉呢?

泰山山顶水贵,谁看得到挑山夫是如何挑水上山?15元4根面,谁看到碗有多大?没有对比,就没有真相。当同一产品的消费场景改变,价格也会随之改变,当游客带着日常消费心理走进景区消费,必会有消费落差。就普陀山1900元的“天价便饭”反转事件,白岩松曾说“在互联网上想发表批评的意见很方便,但如果不是站在事实基础上的批评,被打脸可能也很方便。”

NO.04
研学游遇上双减 : 新风口

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研学旅游。携程旅行数据显示,今年暑期研学游人数同比增长超650%。

疫情和双减政策下,新东方,瑞思教育、学大教育等国内很多大型教育机构选择加入研学游赛道。

有两组数据。目前我国幼儿园至高三年级阶段人口为1.8亿,其中研学、夏令营比例在5%左右,约1000万人。研学业务每年增长速度超过100%;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一项调查发现,8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对研学旅行很感兴趣,人均花费能接受在3000-10000元的比例占8成。预计未来3-5年,研学旅游市场将达“千亿级”规模。

点评

随着研学旅行被纳入教学计划,研学旅行逐渐成为刚需。在双减政策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可供支配,能够走出校园。“研学游”无疑是“走出去”最好的方式,通过游历、体验、感悟等方式让学生接受多元的学习方式。

“非遗进校园”“红色游学”成为常规课程,为学生提供“校内研学游”等一系列与文化旅游相关的产品也悄然火热起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历史”“文化”“传承”依旧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卖点。

NO.05
为城市立传 : 城市营销的当代表达

年初,邱华栋所著的《北京传》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是继《南京传》、《广州传》等中国城市传记的又一力作。

近年,国内外城市传记兴起。《耶路撒冷三千年》《伊斯坦布尔三城记》均属多年畅销书。而《耶路撒冷三千年》更是城市传记的巅峰之作,仅中国就有上百万读者。中国文人在城市传记兴起之时也开始为城市立传,《北京传》、《南京传》、《广州传》相续问世。

点评

当一座座城市开始立传,代表着城市精神的觉醒。

城市传记,以特有的笔法记录下一座城市的兴衰,情感以及大人物和小人物的故事。在你认识这座城市的同时,在心底埋下一颗种子。而城市作为出游的第一目的地的,彼时埋下的种子就发芽了,目的地早已预定。

这种城市营销的当代表达,将城市的“品味”娓娓道来,让大众从心里爱上这座城,愿意成为这座城的一份子。每一座城市都应有一本传记,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

NO.06
“大西北”旅游热 : 新选择

十月中旬,上海“西部游”8人团全部确诊感染新冠,旅游轨迹涉及西部多个省区导致西北旅游业进入新一轮冰封期。

“西北游”一直是个火热的旅游线路,数据显示,2013年——2019年大西北旅游接待人次逐年提升,2019年大西北整体旅游人次达15.75亿人。今年,虽受疫情等多方面影响,“西北游”依旧保持上升趋势,依旧是大众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形成一种“半个朋友圈都在西北”的“西北游”火爆现象。仅甘肃省,国庆期间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较 2020 年增长 17%。

点评

在“西北游”火爆之前,人们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是西南,比如丽江、九寨沟。但西南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人们逐渐失去了兴趣。疫情下,大西北游顺势而出,成为热门。

今年“西北游”火爆的原因有四:一是交通便利,近几年高速公路的快速修建,大大增加了自驾游的出行率;远离都市,受工业化冲击较弱,保留了多种原始地貌;网红挖掘众多小众秘境打卡地,是继“A”级景区之后,西北游的必到之处;在疫情下出游,大部分游客都秉承“不聚集、少扎堆”选择目的地。“大西北”地广人稀,景色壮美,条条中签,成为出游的最优目的地。

继西北游之后,边境游很可能成为下一条热门线路。219国道全线通车,自驾游可以游的更远,边境旅游待开发空间大,边境线上异国异族文化多元,原始生态保持的更为完好,这些要素,全部切中游客的出行心里。边境游,在不久的将来,或成为出游首选。

NO.07
被拆除的关公 : “大”而会倒

9月,湖北荆州“全球最大关公像”启动搬移工程。本该是荆州地标建筑的“关公”巨像,因超高成了“违建”,相关部门决定移除。据央视报道,巨型关公像造价达1.729亿元,此次搬移工程总投资为1.55亿。这样一建一拆,3亿多没了,网友直呼“心疼浪费”。

在“关公”之前,郑州的“宋庆龄”、广西的“柳宗元”、石家庄的“狮身人面像”等等巨型造像也都被划入“浪费工程”中,被一一移除。他们虽然不认识彼此,但都逃不过短命的结局。

点评

当自然景观被过度开发,对游客失去吸引力后,开始人为创造一些人文景观,而雕塑作为人文景观是体现文化内涵的一种形式,成为选择之一;当小而美、求创意的审美追求成为主流,某些“暴发户式审美”成为异类。不是说“大”就一定不好,而是对于城市地标性建筑而言,无意义、无限度的放大,以“大”为美,是否考虑下游人的感受呢?近,看不到全貌,远,失去体验感,完全丧失景点赏心悦目的作用。

最后,也是最让人疑虑的是——这“准生证”从哪里来?如此庞然大物,都知道这是全球第一大“关公”,在开工前就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超高”了么?

NO.08
冬奥“冰雪游” : 新机遇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申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时,向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冬奥会临近,各省市纷纷做出积极响应,出台政策大力扶持推动“冬奥冰雪游”。

在各地不断推出的政策支持下,冰雪旅游市场迅速升温,《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1)》显示,有55%的消费者有意愿进行长距离的冰雪旅游,有82%的游客有意愿进行短途冰雪休闲旅游。飞猪平台滑雪及温泉旅游套餐预订增幅超过800%;携程平台上,全国滑雪场门票预订量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63%;马蜂窝数据显示,立冬以来,“冰雪”相关的搜索词上涨234%。

点评

冬奥在即,政府层面纷纷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冰雪游,旅游行业也前赴后继的推出了很多“冰雪游”产品。一时间,凡是跟“冰雪”儿二字沾亲带故的地域或项目被疯狂抢占,任谁也不想失去四年一次的机会。“冰雪旅游+体育休闲”在持续升温并成为热潮。

从成本上看,大多冰上运动都属于高消费,比如滑雪、冰球、冰壶等,不适合全民参与;从类型上看,属于技能型旅游,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冰雪运动还是属于小众性,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任何小众也会成为大众。

NO.09
露营 : 旅游的“潮酷玩法”

疫情得到缓解后,“露营”作为一种新兴度假方式开始走红,受到全民热捧。小红书发布端午出游数据显示“露营”的搜索量同比增长约4倍,19-33岁用户占比接近80%。国庆期间,野外露营暴涨200%的惊人热度。露营+飞钓、沙漠露营+篝火晚会、洞穴露营+探险、露营+攀冰等等千奇百怪的混搭方式,让“露营”跻身成为旅游人的潮酷玩法。

点评

露营成为潮流,是一种必然之势。疫情常态化下,被“困住”的人们急需大自然的“关爱”,渴望山川河流。“露营热”一经散播开来,就立刻击中了崇尚自然与自由的旅游爱好者。如今,露营的方式经过扩大和叠加组合,形成多元化选择。当露营的人聚在一起,锅碗瓢盆发出奏鸣,一个原始、复古的小部落出现,这就是最好的旅游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露营地一般远离城市,无水无电,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一定风险。如何打造设施健全、服务完善的露营目的地,将野外露营风险减低在可控范围内,是当地监管者和运营者需要加大力度保证的?当然了,露营者的自觉和安全措施同等重要,只有多方协力,才能拥有安全且美好的露营体验。

NO.10
乡村微度假 : 向往的生活

2018年我国有1.5亿人出国游,疫情后,这部分高消费人群被“出口转内销”。开始瞄准国内高品质、优质的旅游目的地。在以“李子柒”为首的“乡村网红”们和明星真人秀综艺的带动下,乡村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生活。

受疫情影响,国庆期间多数人选择周边“乡村微度假”。各大目的地也推出了很多趣味性体验项目,收割水稻、抓稻田鱼等农村体验;民间习俗、非遗工艺等传统文化,都让习惯城市生活的游客流连忘返。

点评

国庆期间“乡村微度假”占据了出游目的地的半壁江山。后疫情时期,跨省游、长线游风险依旧很大。以周边游、乡村微度假为首的旅游目的地将成为人们出游的首选。既能节约时间成本、降低风险,也能满足游客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积极创建“乡村微度假”,提高品质感、强化体验感,塑造独立特色的旅游精品项目,“乡村微度假”新风口已经到来。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