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骑游背后的“大”文旅 第三种旅行方式解锁城市“活态博物馆”
景区目的地 劲旅网 窦俊杰 2022-04-12 16:48:30
受疫情的影响,整个旅游市场受到的冲击是比较大的。如何能在内循环的大环境下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做出创新,是整个行业都在思考的事。经此一“疫”,中国的旅游再也回不到以前了——这一句话乍听起来难免有几分悲凉,但是里面却又透着破旧立新,不破不立的坚决与乐观。

就围绕“如何破”,“怎么破”这些具体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疫情常态化下的产品创新,从近半年我们围绕“助力自行车骑游最美中轴线”的运营中,可以看到一些和传统文旅方式不一样的地方——在从疫情开始的入境游哑火,到去年北京经历几次跨省游“熔断”的多重压力下,该产品在京城文旅圈,掀起来一股“逆势上扬”的小风潮。骑游这个业态在产品,操作模式,内容呈现形式等多维度的创新的细微之处,让深陷寒冬重的文旅人,感到了一丝浓浓的暖意,并且也为行业打开了对“后疫情时代”文旅产品遐想的空间。

现就从“骑游最美中轴线”这个产品入手,对其倡导的旅游新方式,产品业态描述,操作模式创新,用户体验,以及“骑游+”行业生态进行一个全方位地阐述。

一、打造第三种旅游方式:

去年在一次会议上我提到一点,因为疫情的存在,国际旅行无法恢复,所有的机会都在“内循环”上。文旅市场毫无疑问地进入到一个“状态失衡”下的买方市场——近两年,您会发现,您被一堆好的旅游产品包围着。为什么?那是因为文旅产品的生产者,为了活下去,使出了全身解数在产品上做创新,真可谓是环肥燕瘦地向消费者多角度展示着自己的美。

供给侧的升级,让国内游产品凸显出空前的繁荣。虽然不能说“感谢”疫情这种有伤大雅的话,但是如果不是疫情地逼迫,文旅产品的供给侧升级也不会那么快地降临到我们身边。而我们运营的骑游项目,也恰恰诞生在这个时候。

乍一眼看“骑游”这两个字,第一印象就是骑着自行车看风景。映入到大家眼帘的,是那种穿着骑行服,头戴流线型头盔酷酷的运动风。然而,这个叫骑行,是一种运动方式,不是文旅方式。我们文旅人是要借用车这个坐骑,来协助我们完成“游”。我们的重点在这个“游”上。于是,骑游的场景就可以勾勒出来了——那就是我们可以依仗这个特殊的工具,较长距离地实现在城市里的微旅行(微旅行的概念以及城市考古)

由于现在是一个全社会讲究高效的时代,游客的出行需求也开始讲求高效。如果能有一种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多旅游体验的产品,一定会成为市场上的翘楚。十多年前,一位美国的教授和我说,如果当你想快速地了解一个城市文化和历史,最好的途径,就是去它的博物馆。那今天,我们能不能借用他这个理念,把对城市的了解从固态的博物馆中搬到户外去,用一种“活态”的眼光来了解这个城市呢?城市的历史,文化呈现,精华地标和网红必打卡点,就变成了一种活态的呈现,索性我给它取一个名,就叫城市的“活态博物馆”。骑游也许就当之无愧地能成为消费者在当下去实现“活态博物馆”参观的最佳方式(以北京中轴线为例,这条从南到北7.8公里的轴线,覆盖了14个历史文化点,如果用徒步的方式,从体力上而言是无法完成的。同时,传统的跟团游也没有办法实现机动车的停靠和衔接。如果想把中轴线做成一个可实现的产品,骑游将是唯一的方式)

说到这,我们就能为“第三种旅游方式”进行一个定义,那就是:无法通过跟团游(第一种旅游方式)和自由行(第二种旅游方式)来实现的围绕城市精华点和打卡点的“活态博物馆”之行。

二、产品描述—中轴骑游究竟独特在哪?

梁思成先生说过:“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的建立而产生的。整个城市的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作为文化遗产的北京中轴线是指从永定门城楼开始,经正阳门城门和箭楼、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故宫、景山,万宁桥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的北京老城中轴线,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分别列于轴线两侧,这也是北京老城的中心区域。

而在时间范畴上,这是一条从元代开始规划建设,历经明、清、民国和现代,不断发展完善的城市轴线,从1267年始建开始已经历经近750年的演变。

您知道吗?北京在2011年启动中轴线的申遗工作,在2012年正式成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中轴线等项目的申遗工作,结合申遗工作加强钟鼓楼、玉河、景山、天桥等重点地区的综合整治,保护中轴线传统风貌特色”;也要使中轴线“成为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代表地区”。

北京对于很多当地人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家-单位这条线路上通勤,对这一路上的风景可谓是如数家珍;说陌生,是因为北京太古老,太大,从它公元前1045年开始到今天,历经3000多年的风雨,这里面城市的变迁,历史的更替,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激荡,大家也许对零碎的知识有些了解,但总体而言,要想一下子把这些东西变成“家珍”,也可谓是有难度的。很显然,对于今天大热的中轴线申遗而言,大家对它的认知就处于这个范围区间——大都市的忙碌生活让居住在这里的您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领略四九城的风采,无论是开车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座城市的壮美都会被一带而过,而通过骑行,在慢行系统的加持下,你将会通过另一种视觉,发现这座城不一样的一抹亮色。

然而,这条覆盖十四个历史文化点的中轴线预计将在2035年申遗成功。这也将作为北京市的第八个世界文化遗产呈现给世人。在这条中轴线上,涵盖了三个世界文化遗产(天坛,故宫,大运河)和一个“准遗产”也就是中轴线本身。很难想象,全球几乎没有一个城市像北京一样有这样优质的资源,能让游客可以在三到四小时的“骑游”中完成对四个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打卡——这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体验,让每一位参与者都从新的角度去了解原来北京的中轴线,还能这么玩。

也许是因为我在2018年参与过《北京市外语导游讲解示范》中《中轴线》,《故宫》和《天坛》等的编写工作,本身对它就有着一种执念,在这个时间节点,以这种方式实现了一种对它的致敬。

三、操作模式创新—软硬皆施突破传统

基于多年在产品研发和设计的经验,我们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好的产品是有“护城河”的。这个“护城河”对外是拉开与竞品距离和维度的保障,对外则是打动游客,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推手。在这个考虑上,硬件的助力自行车这个新物种和软件上文化点金术的赋能,形成了助力产品的必要条件。

1硬件:助力自行车

古人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目前我们骑游的座驾可不是一般的自行车,而是助力自行车。它的“助力”,成为了一个亮点。简而言之,由于这个科技座驾的加持,会让游客在骑行的过程中获得一个助力,这样在骑起车来的时候就很省劲儿(这一点很重要,有了它的助力系统,能让我们的骑行半径变得很大)所以,当骑上这款助力自行车的时候,尽管整个中轴线骑游超过20公里(路线:从护城河到永定门,再从永定门经三里河,穿过长安街,通过南长街,北长街到故宫西北角楼,景山,什刹海,万宁桥,钟鼓楼),却让游客丝毫感受不到累。

它能让你的活动半径从3公里扩展到50公里甚至更多——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借助它,游客完全可以实现对一个城市的深度“探秘”。中国有很多城市的美,都是藏在在小街小巷里,它们之间又彼此不相连,甚至相隔有几公里,所以,借助助力自行车的优势,对这些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精华打卡点,形成串联,一条流动的活态风景线就出来了。 从骑行体验而言,它让喜欢骑行的人,既保留了一种手脚并用的“协调”,也为长距离骑行,提供了信心的保障(这里面值得一提地就是,因为电动车在北京有很多限制,尤其是长安街的禁行,这就让助力自行车在整个过程中优势更为凸显)

2软件:文化点金术

有了这款好车,好比有了“米”,如何把这些“米”做成可口的饭,就需要“巧妇”——整个骑行路线的设计,覆盖了很多老北京的历史和人文知识等多维度故事,从中轴申遗而言,这不仅仅需要讲述北京这座古都从元明清到现代近750年的传承,还包含了许多大部头的内容,其中涉及的相关信息和历史点就多达百条(从永乐皇帝营造紫禁城,到嘉靖皇帝对北京城的二次改造,再到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护城河;从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城市改造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规模城建,再到今天每一个历史文化城市围绕自身特色进行的“名片式”“个性化”的精工细作;从元大都的布局,到明清中轴线的形成,再到今天中轴线申遗“活态遗产”的阐述……)

我们的原则是:在整个内容的策划中,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要“唤醒”每一个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记忆基因。这个“唤醒”的模式,是需要循序渐进,引导式的——因为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每一个人都会很容易地获得各种信息,然后,好的内容呈现,它一定不是简单内容的堆砌,而是在各种信息呈现中,找到让大家都爱听的东西,搭建历史知识和时空坐标的自洽逻辑关系。总之,我们的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参与者,在参加完我们的中轴线之旅以后,对中轴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故宫和天安门这一小块儿了,它也不是一条数学概念的完美垂直线,它在不同地段往东或西两端略微有偏差的……高质量内容的赋能和文化点金术的运用,是这个产品能被消费者迅速接受的重要因素。

四、用户体验

我们经常说,产品好不好自己说了不算,要市场和用户认可才行。从近七八个月的运营中我们逐渐发现了这条骑游路线从用户反馈中蕴藏了巨大的迥异于传统文旅接待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将会引领一个全新的市场。

1 骑游这种形式借用了“动态”元素,中和了传统旅游的“静态”。这里我做一个解释,那就是在传统的旅游当中,尽管你跟着导游走,或是自己逛,然后你却是在一个固定景区或是一个类似于室内博物馆这种相对来说节奏不变的一个空间,旅游的节奏是一种“静态”的,一成不变的。经过多年对游客行为的分析,拿当年我们带外宾去兵马俑参观举例:在进到1号坑之前,他们对于兵马俑的向往可谓是到了极致,但是20分钟以后,除了极少数特别感兴趣的那种,绝大多数人的目光里已经显露出了疲惫。其实这就是我们说的在一个节奏之下的“审美疲劳”。

然而,我们构建的骑游体验不同。我们通过骑车与停驻的转换与结合,让游客在“审美疲劳”点到来之前,“润物细无声”地切换节奏——所以你能看到我们基本上每隔25分钟左右,会有一个“节奏”转换,也就是说,我们连给游客产生“审美疲劳“的机会都没有。

当然,这也感恩于北京这座文化历史名城和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让我们能尽可能地在足够大的空间里找到有故事的文化点,网红打卡点,知识分享点,并把它们像做珍珠项链似地串起来。

2 当我们通过节奏的转化调和了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的这种可能,那游客剩下来的就会专注于我们为他呈现的东西了。在这个里面,骑游又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体验,我把它定义为那就类似于“轻”剧本杀的体验。

我们都知道剧本杀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让大家进行角色扮演,任务完成的新玩意儿。其核心点就是参与者在整个剧情推进中的要达到一种自我实现。我们先想想传统跟团游,比如你跟着一个团在故宫里游玩,你突然肚子疼要上厕所,在这个时候,你离队去上厕所了,团里的其他人没有人会在意你,他们还会继续跟着导游走。

相反,骑游就有些不一样。因为骑游是一项有一定危险含量的活动,我们会在安全提示及实时沟通上不断地和游客发生交互关系。大半年的运营过程中,为了保证让每一人都听见全程的讲解,我们4小时的行进中讲解是不间断地,借助腾讯会议,于是在这个环节我们就组成了一个临时的集体,而每一个人对于这个集体是有一种潜在认同和向心力的。第二,因为要穿街过巷,尤其是在老街和胡同里穿行,前后左右的骑游(大家一开始都互相不认识)就会形成一种兼顾和照看彼此的关系——很多时候,大家会莫衷一是地遵循一个法则,那就是我要控制我的车速,不要碰到前边的骑友,也不能太慢,让后边的骑友追尾。其实我们真的不要小看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秩序,这个很关键,它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了能完成这个活动的重要保障。第三,基于头两个基础,大家的参与感,角色感就出来了,每一个人到完成骑游的那一刻,会很自豪,因为整个活动体验的胜利完成,是有自己的一份力量的。

这时让我们再回到一开始说的剧本杀的概念——其实就是我们为每一个人搭建了一个互相协同,团队协作,依靠大家遵守秩序去完成一个文旅体验的场景。也许它并不需要像真正的剧本杀那样去研读剧本,进行着装的渲染等,每一个人饰演的其实是一个有公共意识和团队协同精神的那个优秀的自己。这种让游客在获得文旅体验的同时(通过活动)“激发“出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同理心,是骑游超越于传统跟团游最有价值的部分。

3 回顾上面两点,我们比较了骑游和传统游览在对游客节奏调和与“角色扮演“这两个维度,那第三点一定会指向到基于这两点所产生的结果。

通过这大半年的运营我发现:与以往的传统跟团游乃至博物馆精讲游不一样,参与骑游的很多游客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社交关联。每次我们结束活动的时候,会提供给参与者一个简餐,这个时候是大家坐下来彼此交流和放松的环节。我无数次观察到,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在参团前彼此不认识的游客就会主动和其他人聊天甚至添加彼此的微信,分享一起的照片,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和谐”。

反观目前传统产品的诸如故宫半日游,博物馆半日游等这些产品,所有游客之间是没有什么交流与互动的,绝大部分都是陌生着来,陌生着走——其实每一个出来玩的人都有一种想结识他人的社交需求,骑游就恰如其分地,毫无违和感地让这种需求优雅地释放出来,这一切是如此之自然。

五、“骑游+”

基于前四部分的阐述,我们在层层推进地想向市场和行业传导一种声音,那就是骑游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旅行社产品,而是一个具备生态性质的小而美的新生活方式,文化旅游方式。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骑游+”。

1 它符合当下国家及地方文旅产业求新,求突破的方向——例如北京的中轴线,京剧文化保护发掘。当国家和地方文旅主管部门推出大IP的时候,一定要有可落地和可执行的,并且能下沉到普罗大众人群中去的产品,说一句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国家的政策和指导意见出来以后,需要有落地和执行,并且长期运营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地对美好生活和文旅体验产品的向往。通过我们对产品的打磨与市场验证,这个产品形态是可行地,接地气地(去年与市文旅局海外中心一起联手举办的“打卡最美中轴线”和“京剧文化之旅”活动,就在宣传和产品落地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 具备能承载优秀的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振文化自信的能力,尤其是在吸引年轻一代人的同时,如何用他们接受的方式,“其如其份”且无违和感地做好价值观的引领和爱国主义的传导。

北京不仅仅只有这条中轴或京剧之旅可以通过骑游来展示。我们今天的北京城,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大宝藏,里面的小宝藏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它们就像浩瀚海洋里的珍珠。如何通过一种独特的形式,把散布在各个角落的珍珠串成项链,可想而知,项链的价值一定是高于珍珠数倍,甚至数十倍——这是作为疫情影响下每一个做旅游产品的人应该去想的事。现在的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绝对一边倒的买方市场。因为内循环的存在,如何对传统的旅游体验进行一个新的展现,尤其是针对如何吸引年轻人群体,将会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无论是中轴线(骑游路线),还是京剧之旅路线,完全可以满足现在年轻人对于旅游方式的选择。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在出行前还去细细地做攻略,他们更想去享受那种到目的地后再去搜寻的过程和面对不确定因素时所展现出来的个性。因为在年轻人看来,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成就感就是一种风尚。而这两条骑游线路,将使很多年轻人在一个猎奇和探秘的心境下,用一种蜻蜓点水的方式,快速地了解我们这个城市和埋在它肌理里的文化。而他们这种快速了解的背后,其实是为了后几天的深度游做铺垫,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攻略的当地化”,或是“规划的后置化”。

3 与友商创造永久的和谐共生关系。骑游产品和路线和友商产品不形成竞争关系,相反是互补及协同关系。骑游是一个垂直领域的产品,但是它能承载的不仅仅是围绕这一个领域的内容。相反,它的包容性和兼具能力,是很多产品都不具备的。它既可以单独作为一个产品出现,又可以和其他产品进行捆绑式销售。能够快速与友商产品形成新的组合,从而降低竞争和市场成本,实现双赢。

4 具备“双循环”气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运营。未来中国的文旅产品一定不是只挣一个群体的钱,而是要树立“只要有市场,钱皆可挣”的理念。并且,在疫情逐渐好转后,中国如何通过自己特有的文旅体验形式进行“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的输出,都需要这样的创新型产品。

以骑游来探索北京,打卡北京城市的“毛细血管”这种方式,将为未来入境游的振兴,提供了一条非常清晰的思路。在整个入境旅游市场从遭受覆灭性打击到最后恢复,需要有一个较漫长的周期,而沉浸式,体验感强的诸如打卡中轴,京剧之旅骑游这种半日游,一日游会容易先启动。因为它操作模式相对简单,流程也不复杂。

同时那种“能贴近外国人固有认知和体验的产品。“也将成为启动的主力——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由外国人组织的在中国境内的活动,例如北京有几个由外国人组织的围绕中国文化,历史的沙龙和线下的活动,另一个则是中国人(或外国人)来经营外国已经有了的一些产品体验的复制,多简单的事,例如Walking tour, Cooking class这种形式。这些形式在国外已经做到家喻户晓,从产品接受度来说,完全不存在脑子里去“翻译”这个过程,而骑自行车或助力车,在外国人的文化中,丝毫没有违和感。完全具备在恢复入境游后挑大梁的主力产品。

5 “碳中和”概念的引入。很多人参加过一次完美的经历后,他们也许会多想几个问题,这其实已经上升到了一种社会责任的范畴,他也许会想:“我还能为这段美好的经历做什么?”我要如何帮助去宣扬这个?”让更多人知道”,“你还需要我做什么去”保护“这稍纵即逝的美好?

我们会在行程结束后给每一个人颁发一个证。证书上明确地标注了几个数字:

全程在25公里,如果开车来完成,就会产生最少6.75公斤的碳排放,相当于我们通过骑行,“减少”了6.75公斤的碳排放,这等同于栽种1/3棵10岁大树(一棵树龄10年的大树,平均1年只能吸收22公斤二氧化碳。我们一个平均每年会产生平均270公斤的碳排放,理论上需要12.3棵10岁大树才能实现“碳中和”……”)在这个时候,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一种神圣,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这也就应了这个骑游所要传导的理念:“铸就形体的美,成就精神的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一直在为探索在受疫情影响下的文化+旅游新业态进行努力。我们未来三年将通过对这个产品的持续运营,借助互联网思维,新技术及运营手段,把骑游这个业态做成一种引领未来游客出行体验的新方式。

备注:骑游用户画像

按照我们过往数据的分析,喜爱骑游的人群画像相当明确,他们分别具备以下几个属性:

>1年轻人群:我们的用户的平均年龄是35岁,年龄阶段集中在20-38岁;

>2良好教育人群:受教育程度高于人口平均水平。近90%以上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对新产品、新品牌接受能力强;

>3白领阶层:追求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轻奢的文旅体验,都市白领的标签。每周常规参与的人中,近8成是白领阶层;

>4富裕人群: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用户占总用户人数的61.5% (比普通人群高出27个百分点) 其中还未统计外籍人士;

>5外向人群:参与骑游活动的朋友,90%以上将自己描述为非常活跃的交际者;

>6时尚人群:在中国,有近60%的“年轻,白领阶层”表示希望被视为时尚一族 ,对自己的穿着打扮甚是看重。参与骑行的人群中,80%认为骑行座驾是炫酷,时尚的象征。

(作者介绍:北京京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窦俊杰、手机:13911583382)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