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死于债务:高杠杆狂欢后的集体崩塌
文旅要闻 老张聊文旅 2025-07-09 10:24:49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老张聊文旅,作者:张君

文旅产业的繁荣表象下,一场由债务引发的“慢性死亡”正在蔓延。从洛阳龙潭大峡谷的“爆满式破产”,到法门寺、曲江文旅等国资平台的债务违约,再到张家界大庸古城的25亿投资败局,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景区将“借钱发展”异化为“借命扩张”,再优质的资源也终将沦为资本的祭品。

01
高杠杆扩张:从“文旅神话”到“债务陷阱”

陕西法门寺景区的崩塌堪称经典样本。这座以佛骨舍利闻名的5A级景区,自2007年起便陷入“借贷—建设—再借贷”的循环:截至2014年总负债超33亿元,年净利润却不足1200万元,债务利息吞噬了90%的营收。即便在疫情前客流量稳定的2019年,其门票收入也仅能勉强覆盖利息,而景区仍持续融资投入二期工程,最终因疫情冲击彻底崩盘。

类似的剧情在多地复刻:洛阳龙潭大峡谷:年门票收入7650万元看似可观,但民间借贷年息高达5000万元,创始人去世后,8亿元债务压垮景区,形成“游客越多亏损越大”的奇观;张家界大庸古城,耗资25亿元打造的仿古小镇,运营4年累计亏损6.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90%,最终走向破产重整;

这些项目的共性在于:过度迷信“规模即竞争力”,将景区视为资本游戏筹码,却忽视了文旅产业长周期、低周转的特性。“资本既是天使又是魔鬼,当融资成本超过现金流造血能力,再顶级的资源也难逃崩盘”。

02
门票经济的脆弱性:单一收入难抵利息黑洞

门票收入曾是景区的“现金奶牛”,但在债务压力下,其局限性暴露无遗:

价格悖论:龙潭大峡谷坚持“良心价”(门票80元、矿泉水1元),虽年接待量超90万人次,却无法覆盖高利贷利息;反观上海迪士尼通过“二次消费”将客单价提升至2000元以上,门票收入占比不足40%;

政策掣肘:多地推行“门票降价令”,杭州西湖免费后周边消费增长300%,但多数景区缺乏衍生消费场景,收入断崖式下跌;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有文旅集团平均资产负债率达61.18%,其中8家企业超70%警戒线,债务利息普遍占营收20%以上。当“门票—利息”的死亡螺旋形成,任何客流波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03
破局之路:从“止血”到“造血”

幸存者的经验揭示转型方向:轻资产突围:杭州宋城将演艺与门票捆绑,衍生收入占比超60%;黄山景区引入AI导游降低30%人力成本,索道收入占比降至63%;

需求深挖:南京红山动物园以“动物休息权”打造情感IP,文创年入千万;西安“长安十二时辰”通过NPC互动开发10条消费链,二次消费提升40%;

资本重组:龙潭大峡谷引入新投资者开发地质研学、特色住宿;曲江文旅抛售大明宫遗址公园等资产回血1.67亿元,虽属断臂求生,但为转型赢得时间。

文旅产业的债务危机本质是“资源本位”思维的破产。当乌镇用20年迭代7次运营模型,当开元森泊将度假村变为“需求响应中枢”,这些案例证明:唯有将资产变流量、流量变留量、留量变增值,才能穿越债务周期,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