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航空翼席谈,作者:翼哥
3月份,春秋航空新增2架A320neo飞机,总机队规模达131架,较去年同期净增9架。
2025年4月16日,春秋航空披露的3月运营数据显示,公司在运力扩张与市场需求之间正面临显着失衡。
尽管机队规模持续扩大,但核心运营指标暴露出的增长乏力、效率下滑及结构性矛盾,令这家低成本航空巨头的“滞涨”困局浮出水面。
一、运力扩张与需求脱节:国内业务量价齐跌
然而,运力资源并未转化为有效收益.
国内运力同比萎缩4.65%,运输周转量同步下降3.66%,客座率环比骤降2.46个百分点至90.61%。
新增航线集中于二三线城市如兰州=十堰=宁波、大连=盐城=福州,但低线市场客源密度不足,导致国内可用座公里环比仅微增0.94%,旅客周转量却下降1.74%。
这一矛盾反映国内航空市场正从“规模驱动”转向“效率竞争”,春秋依赖下沉市场的传统扩张模式遭遇瓶颈。
二、国际航线光环褪色:高增长难掩效率滑坡
尽管国际业务同比增速仍维持高位(运输周转量+39.20%),但短期颓势已现:
国际运力环比锐减16%,运输周转量同步下降12.61%,客座率同比下滑1.86个百分点至86.63%。
东南亚等主力航线竞争加剧,叠加地缘政治风险,国际业务的“量增利减”趋势或成长期隐患。
三、成本压力加剧:规模效应边际递减
新增飞机带来的固定成本攀升,但运营效率未见改善:
综合载运率同比仅微增0.26%,其中国际航线载运率同比下滑1.68%,抵消国内0.90%的改善。
机队扩张导致的折旧、租赁费用增加,与客公里收益(未披露)可能的下滑,将进一步挤压利润率。
四、滞涨困局何解?
春秋航空当前困境折射出低成本航空商业模式的转型阵痛:
市场分层精细化不足:过度依赖价格敏感客群,在消费分级时代缺乏高端产品线补充。
国际网络抗风险能力弱:区域航线集中度过高,易受局部市场波动冲击。
成本控制触及天花板:燃油、人力成本刚性上升,单纯依赖单一机型节支的空间收窄。
3月数据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春秋航空“大而不强”的深层矛盾。
当运力增长不再必然转化为收益,如何打破“增量不增效”的魔咒,将考验管理层的战略定力。
在航空业新一轮洗牌期中,滞涨困局或许正是倒逼改革的契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