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老张聊文旅,作者:张君
文旅产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从传统观光向沉浸式体验、复合业态和精细化运营转型。结合政策导向、消费趋势及行业实践,以下八大方向将成为未来投资的核心赛道,并通过典型案例揭示其潜力与模式。
1.一流资源旅游目的地:深耕垂直赛道,提升消费深度
具备独特文化或自然资源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强化体验与消费场景,能够显着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提高客单价。
案例:祥源文旅打造的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将传统观光景区升级为集文化体验、康养旅居、户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度假区,引入“指隐者”人文向导服务及情景演绎,游客日均消费提升30%以上。
垂直赛道机会:凤凰古城“湘见·沱江”沉浸式艺术游船项目,以苗族文化为核心,通过光影科技与《边城》IP结合,成为首个获国家级创新案例的水上夜游项目,单日营收超百万元。
2.城市更新下的文商旅融合:老空间焕发新活力
核心城市的老旧空间通过文化赋能,可转化为兼具商业价值与人文温度的复合业态。
案例: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将闲置的曼蒂广场改造为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体验区,复刻影视IP场景,日均客流量达8000人次,门票收入占比40%,带动餐饮、文创等二次消费增长50%。
模式创新:苏州双塔市集将传统菜市场升级为“城市会客厅”,引入智慧农贸、非遗演出、文创店铺等,年营业额突破2.5亿元,成为文旅部推广的“市集模式”标杆。
3.大都市圈近郊微度假:短途高频的“生活刚需”
围绕一线城市2.5小时车程圈,打造差异化、主题化的微度假产品,满足城市居民逃离日常的需求。
案例:浙江安吉与莫干山的民宿集群,依托长三角都市圈消费力,部分高端民宿单晚价格超万元,网红咖啡店日销数千杯,形成“民宿+户外+文化”的微度假生态。
趋势:北京、上海等城市周边兴起“露营小镇”,如珠海横琴星乐度·露营小镇,以轻量化投资(5亿元以内)实现标准化复制,客群复购率达40%。
4.小而美的轻量级项目:摆脱地产依赖,聚焦自盈利
轻资产、低风险的文旅项目更受资本青睐,通过模块化设计和业态创新实现快速回报。
案例:陕西韩城民杨夜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投资1800万元改造3.2万平方米空间,年营业额达2.5亿元,带动2000余人就业,成为北方县域夜经济典范。
模式:利用临时建筑、点状用地降低土地成本,如西安“后备箱集市”与杭州“喵街”夜间线上消费,以灵活业态适配年轻客群需求。
5.亲子家庭度假:标准化产品撬动高消费市场
亲子客群追求互动性与教育性,标准化且可复制的产品更具投资价值。
案例:宋城景区通过《宋城千古情》演艺+亲子互动项目,暑期预定量增长63%,夜间消费占比达全天的70%。
创新:陕西武功县电商产业园将猕猴桃种植与直播结合,吸引家庭游客参与采摘体验,单场销售额突破10万元。
6.夜间经济:黄金四小时的消费蓝海
夜间消费占城市总消费的60%,文旅项目需强化夜游场景与安全配套。
案例:杭州喵街夜间线上消费客单价每小时递增千元,保靖县“箱遇”集市通过灯光秀与特色小吃,2024年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3.47%。
规律:夜游黄金时段(18:00-22:00)与核心六公里消费圈,需结合在地文化打造差异化体验,如西安大唐不夜城通过唐风演艺吸引日均10万游客。
7.多业态融合:从“门票经济”到复合消费
单一业态转向“文旅+商业+内容”的复合模式,内容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
案例:祥源文旅在齐云山引入自由家树屋世界、横江竹筏漂流等多元业态,使游客人均消费提升至800元。
趋势:传统景区如海南呀诺达雨林,通过增加研学、康养等业态,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非门票收入占比超60%。
8.会务市场:填补非假日空窗期
“会务+度假”模式可提升工作日利用率,适配企业团建与高端会议需求。
案例:三亚亚龙湾度假区通过配套会议中心与高尔夫球场,吸引企业客户,年均承办商务活动超千场,营收占比达35%。
结语
文旅投资的核心逻辑已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未来成功项目需具备四大特质:文化独特性、运营精细化、业态复合化、体验沉浸式。无论是城市更新中的文商旅融合,还是近郊微度假的轻量化探索,唯有紧扣消费需求与政策导向,方能在竞争红海中突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