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维度:消费经济和两山理论的交汇点
过去,人们提起气候,很容易想到的是防灾预警,如今,避暑气候摇身一变,可以成为价值万亿的避暑经济市场入口,这其中避暑旅游无疑是最为亮眼的避暑经济。据广义统计口径,避暑旅游消费规模已达1.5万亿元。伴随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气温在过去二十年里升高超过1摄氏度,未来伴随全球变暖趋势的强化,避暑也将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安吉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旅游业是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跨越的重要“桥梁”,这其中自然也包含避暑旅游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绿水青山的地方除了是生态环境好的地方,也大多数也是适宜开展避暑旅游的地方。以“两山理论”的提出地浙江安吉为例,夏季均温不到二十五度,而同期上海、杭州等地的气温可能在三十度之上;就是这五摄氏度,每年可以吸引长三角数百万游客前往旅游,让竹林摇曳的山谷里可以开出民宿、咖啡馆、研学营地,也让“两山理论”得以气温为单位被量化。当气候被确认为稀缺资源,绿水青山便拥有了清晰的定价模型,避暑旅游于是成为“两山理论”转化的顺畅通道。
二、气候维度:凉爽是避暑旅游的先决条件
气象学家提供的人体舒适区的刻度是十九到二十五摄氏度。中国幅员辽阔,但真正落在十九至二十五度舒适区间且夏季干燥指数低于五十的地方,其实并不算多。这就意味着避暑之地也是“天赐之地”。以阿尔山为例,这里的高纬度、高海拔与高密度森林共同作用,让这里七月均温稳定在二十二度,湿度保持在体感最宜的区间,既不闷也不燥,这是它区别于众多“夜间才凉爽”的平原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凉爽是门票,更是门槛——只有跨进这道门槛,后续的一切想象与创造才有意义。
三、资源维度:避暑气候离不开相应资源的附着
如果只有冷空气而没有景观与故事,人们大可留在城市写字楼里吹空调。如果说气候是避暑的灵魂,山地、森林、滨海则是灵魂的居所。以阿尔山为例,这里的冷空气沿着大兴安岭的山脊下沉,穿过白桦与落叶松混交林,掠过火山堰塞湖,再与温泉地热相遇,才形成独一无二的“凉而不寒”。同样的二十二度,若置于光秃秃的水泥广场,只是天气预报里的数字;若置于海拔一千一百米的火山台地,便是可以售卖与回忆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避暑气候旅游的资源附着在山地、森林、滨海之上,开发避暑气候旅游,其实就是避暑气候背景下,山地旅游、森林旅游、滨海旅游的开发。
四、产品维度:从单一观光到深度体验
二十年前,游客来到阿尔山,拍一张驼峰岭天池的合影便可打道回府;今天,只提供一张合影可能是远远不够的。当然,观光依旧是避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云海、日出、极光、晚霞仍是镜头里的宠儿,但它们只是序幕,避暑旅游经济真正的收入与黏性要靠深度体验完成。其一,休闲度假是避暑旅游的主体。休闲度假,酒店为王,一间看得见风景的客房,就能让二十二度的空气卖出更高的溢价。同样在兴安盟的乌兰毛都草原上的“草原宿集”已经验证,高品质的度假酒店,可以卖到三千元依旧满房,说明稀缺气候与稀缺住宿叠加后,价格只是消费者表达敬意的方式。除此之外,一些度假小业态和氛围的营造也很重要。比如,同样做避暑旅游的吉林省延吉市,一个城市有800多家咖啡馆,人均拥有咖啡馆数量远超上海,这使得延吉的避暑度假就有了不一样的调性。其二,生态旅游是避暑旅游天然的选择。特别是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生态旅游非常重要。欧美游客会把“eco-friendly”写进出行清单,观鸟、植物拓印、零碳徒步是他们愿意付费的“绿色刚需”。其三,康养旅游是中老年避暑旅游的“心头好”。极端高温对老年人的身体会造成很大伤害,因此从广义上看,避暑本身就是康养的应有之义。当下中国康养旅游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真正高水平成体系的康养旅游产品并不多。以阿尔山为例,这里的温泉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五里泉的冷泡泉更是天下一绝,但是客观说,阿尔山高品质的温泉冷泉资源并没有很好转化为产品,没有卖出应有的价钱。此外康养旅游仅有温泉池远远不够;还需要把森林浴、低糖餐饮、睡眠监测、颂钵疗愈等各种康养体验,变成可消费可体验的产品,这样才是康养旅游需要拓展的重点。其四,体育旅游是年轻人的兴奋剂。夏季是运动的旺季,但同时夏季的高温也会抑制运动的欲望。因此,在夏季相对凉爽的环境下发展体育旅游就很有必要。比如,云南腾冲开发的高黎贡山轻徒步项目就很受游客欢迎,贵州猴耳天坑也通过开发极限运动重新焕发了市场活力。在二十二度的气温里挥汗如雨,远比在城市健身房更有仪式感。未来如何开发更多“凉爽+运动”的体育旅游项目应该成为避暑旅游的努力方向。
五、场景维度:以避暑为背景发展场景旅游
在避暑旅游中,凉爽不是背景板,而是舞台;所有传统要素都要在这个舞台上重新排练。同一块牛排,在城市餐厅只是晚餐,放在草原星空下,它就变成了小红书里的爆款。同一杯咖啡,在写字楼大堂只是提神饮料,放到森林深处的玻璃书房,它就拥有了故事与溢价。场景旅游的核心是差异化、个性化、惊喜化,要求我们基于不同的场景,重新设计吃住行游购娱各个要素。当传统要素在避暑气候背景下的场景中被重新定义,千篇一律的服务便有了千变万化的可能。
六、玩法维度:玩法是制造旅游体验的第一生产力
玩法是体验的源代码。它需要回答三个问题:怎么玩?玩什么?谁带玩?怎么玩,是规则设计。把徒步、露营、非遗、美食放进同一个“盲盒”,用任务打卡串联,游客便从被动观光变为主动探索。玩什么,是内容选择。无论是那达慕大会这样的节事活动,还是各种参与性的活动,都会让避暑旅游变得丰富多彩。谁带玩,是社群经济。主理人、俱乐部都是玩法时代新的生产力。森林徒步需要“野狼部落”的领队,星空摄影需要“星联CSVA”的导师。当“会玩的人”成为产业链的一环,阿尔山的二十二度就不再只是物理温度,而是社交货币。
七、服务维度:服务始终是旅游发展永恒追求
再美的风景也怕糟糕的服务。避暑旅游的服务体系,要在服务与温度之间找到平衡。这需要传统服务与智慧服务并驾齐驱。人脸识别进入景区,AI管家调节凉爽体感,大数据预测客流,这些都让旅程更顺滑;但一杯抵达客人心理的凉茶、一条提前准备的毛毯,仍是最动人的细节。也需要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各就其位。政府负责航线加密、高铁专列、旅游集散中心、应急救援等旅游公共服务;企业负责市场化特色服务,比如为糖尿病患者准备低糖甜品,为带宠物的家庭提供携宠旅游服务。还需要标准服务与个性服务分层递进。标准化是底线,有利于快速提升避暑旅游目的地的服务整体水平;个性化是高线,这应该成为避暑旅游目的地持续的追求,记得住客人的名字、记得住他们喜欢咖啡的烘焙度,当技术提升效率,人文关怀才更显珍贵。
八、市场维度: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温热点旅游客源地
对口支援,指的是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人财物支持。同样,避暑旅游目的地也可以对身处高温的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气候对口支援,或者换一个角度说,高温且经济发达的地区到经济欠发达的凉爽地区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支援。像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的地方,但也是各种“火炉”城市所在的地方,像重庆、武汉、南京这样的“火炉”城市,就非常需要各种避暑旅游目的地的“凉爽气候扶贫”。比如,避暑旅游目的地就需要争取暑期开行与高温城市的航线、铁路。像阿尔山这样的地方,就特别需要开拓与高温城市的航线航班。除此之外,避暑旅游的形象也要更鲜明,除了凉爽本身,还有什么差异化的形象也需要突出。
当气候成为资源,凉爽成为产品,避暑旅游就不再是简单的“哪里凉快去哪里”,而是一场由温度引发的系统变革。凉爽气候是“老天爷赏饭吃”,但能不能吃饱、能不能吃好,还需要转换思路,大胆创新,才能让避暑旅游实现新的突破!
作者: 曾博伟 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副会长、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
来源:在阿尔山避暑气候旅游发展大会上的演讲录音整理稿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