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易水文旅,作者:公孙瑶
近日,张家界旅游大巴车司机肖波突发疾病,在昏迷前,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完成减速、刹车、熄火、拉手刹等操作,挽救了车上11名韩国游客的生命安全,而肖波自己的生命却永远停留在41岁。
肖波的事迹十分感人,但代价亦十分沉重。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类似肖波这样倒在岗位上的一线旅游从业人员,并不鲜见。
2023年11月,一辆由莆田开往泉州方向的旅游客运大巴,50岁的司机肖某突感身体不适,他提前把车开进服务区,在车辆停稳后瘫倒在驾驶员座位上,后经送医抢救无效死亡。
2023年8月,G40沪陕高速崇明段,旅游大巴驾驶员臧师傅在行驶途中突发脑出血,晕倒前几秒,他用尽全力减速停车,保护了车上52名乘客的安全。虽然后续及时送医治疗,但臧师傅却陷入昏迷,再也没有清醒过来。更遗憾的是,臧师傅的情况无法认定为工伤。
……
虽然,这些悲剧的发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悲剧留下的,不应该只有对恪尽职守的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的崇敬,更应该是对他们生命健康的关注。
近年来,“游客至上”成了旅游行业奉为圭臬的服务理念,从出行舒适度到旅游体验感,不断提升和改善。各地“花式”甜宠游客,招数也是五花八门。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司机、导游等游客的“守护者”们,却没有在相关待遇方面实现等比例完善。
业界人士强烈呼吁,为了行业健康发展,需要让导游司机等一线旅游从业者吃饱、休息好。
“一些一线旅游从业者们正面临严峻的健康风险,主要根源在于工作强度大、行业困境深。”苏州国旅某部相关负责人孙志永如此评述现状。
长期以来,司机、导游带团都很辛苦,尤其旅游旺季,身体与心理压力过载,无睡眠保障、生物钟紊乱、饮食无规律甚至在极端环境下(如高原、高温、高湿、寒冷等)连续工作的职业常态,使他们的疾病、猝死风险更高。
“导游凌晨四五点就得起床,白天一直带团,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能睡,体力消耗巨大。司机则是长时间、高度集中精神驾驶,路上时间较长。由于长期久坐、疲劳驾驶等原因,司机们普遍存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情况,容易引发脑梗、心梗等突发疾病。”孙志永说,这些人可以说是拿健康换生存。
他们为什么这么拼?简言之:经济压力大,要压缩成本,要挣钱。
孙志永介绍,这几年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高铁、飞机、网约车、自驾等出游方式加速分流游客,客运公司经营越发困难,司机收入就更难得到保障。大巴车购置成本高,回收成本期长,盈利压力大,所以只能挤压司机的收入空间,司机职业保障(健康、培训、基础保障)就基本处于“裸奔”状态。同时,由于A照司机供给不足,从业者年龄多集中在35—55岁,正是工作、家庭等各方面压力大的阶段,这些对司机的身心来说也都是考验。
知名文旅专家、尚游汇文旅董事长钟晖分析,造成司机、导游等人群疾病或猝死的原因较多,主要体现在:一是忙闲不均,淡季经济压力过大,旺季带团压力过大,精神和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容易诱发疾病。二是基础保障不足,司机、导游属于相对灵活的就业人员,大部分自缴五险一金,安全感偏低,所以工作起来就比较“拼”。三是行中保障不健全,缺乏一套对一线旅游从业者的友好型保障体系。比如行程中没有设置相对固定的休息驿站,对司机、导游切实的关心保障不够。四是没有强制休息的法规或要求,无法监管。如果强制要求连续带团多长时间、驾驶多长时间就要休息,也会起到一定作用。五是科技赋能文化旅游领域还不够深入,不能通过科技手段对司机、导游的健康安全进行监测,或者通过智能助手有效分担他们的工作压力,辅助支撑不足,主要还是靠人力。
钟晖说,文旅高质量发展,司机、导游等一线群体是重要一环,健康安全保障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好在当下各方已逐渐形成共识并加以改善,期待未来进一步系统性完善。
如何有效破解这一难题?
中国旅行社协会导游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健表示,随着现在市场竞争加剧,旅行社经营成本上升,许多问题开始极端化、扩大化了。比如说,最明显的就是原来的司陪房和随团用餐等基础保障,如今为了控制成本,已经淡化保障了,基本的、常规的保障措施越发随意。吃不好、睡不好,就间接影响了司机、导游的休息质量和健康问题。
李健建议,像司陪房这样的配给应该得到保障。同时,旅行社在产品设计上也应该更多地考虑合理性,比如应该控制好每天的旅游时长,避免挤占全团休息时间;遇极端天气时,应适当减少带团时间,以保证司机、导游的工作状态和健康安全。
此外,他还强调,相关的制度建设、政策法规等制度保障应该跟上,明确有关健康安全方面的规定,严格服务规范,加强一线旅游从业人员带团期间的职业保护;此外,企业和个人也应该对这一情况予以充分重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为自己竖起一道安全屏障。
孙志永坦言,虽说健康安全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但相关部门和行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形,出台一些规定,从管理层面对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比如之前行业主管部门要求设置的“导游专座”,后来就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如今也可以要求落实司陪房、健康体检、基础保障等问题,从制度和管理出发,推动行业和从业人员解决问题。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相关部门和企业可以充分沟通、协调,避免将压力全部传导给企业,导致企业消极应对,反而让制度无法落地。比如,可以在司陪房等费用支出上多方协商,共同解决(如政策补贴、酒店折扣、公司支付),摊薄成本,有效降低旅行社或个人单方压力,从而达到各方都能满意的平衡,帮助政策规定落地推行。
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对游客的教育和宣传,不要一味看中低价、追求低价,因为这背后往往关系到司机、导游的服务品质,乃至健康安全。而且,保障一线旅游从业人员的健康安全,其实也是在保护游客自己,这个问题应该得到双方共同的关注与重视。
如果旅游一线从业者,连基本的休息权都得不到保障,长期以往,会发生什么?
可能危害的,不仅仅是从业者的身体健康,也是游客的人身安全。
2024年3月19日,一辆旅游大巴在呼北高速山西临汾段与隧道壁猛烈碰撞,造成了14人死亡。这是一个老年旅游团,当时的车况路况良好。
这场看似“意外”的惨剧,在一年后的官方调查报告中被定性为“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而旅游大巴司机的疲劳驾驶,是一个重要原因。涉事企业长期漠视安全规范,驾驶员连续作业超16小时未休息。
前车之鉴,犹未远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