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设区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
现将《关于推进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2023年9月11日
关于推进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对表“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重大任务,高水平培育打造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更好助力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展现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独特魅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紧紧围绕“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充分发挥苏锡常都市圈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的突出优势,建设太湖流域长荡湖、阳澄湖、淀山湖、滆湖等明珠镶嵌的世界级生态创新湖区和文旅魅力湖区,形成向世界展示中国“最江南”文化的重要窗口,打造文旅高质量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先行示范,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守正创新。守护传承生生不息的江南文脉,挖掘用好园林文化、工商文化、饮食文化、工艺文化、丝绸文化、水乡人居文化等特色资源禀赋,更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形成文化传承发展新模式,推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高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交相辉映,让璀璨千年的“双面绣”绽放新时代的夺目光彩。
——坚持绿色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厚植太湖丘陵生态绿心功能,依托湖光山色与镶嵌在山环水抱之中的渔港、村落所构成的江南田园风光,充分展示沿湖地区鱼米之乡、物产丰饶的生态价值,高水平共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标杆区域。
——坚持国际水准。利用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高、科技实力强的世界级太湖城市群影响力,依托江南园林、古街古镇、苏工苏作、茶艺茶礼等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以及“创新之城,非凡园区”、太湖隧道、滆湖之星等重要地标,更加彰显“东方水城”人文魅力和“苏南模式”经济奇迹,凸显具有独特性代表性的东方风情、东方场景、东方生活标识物。
——坚持文旅融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人间天堂”“莼鲈诗词”等江南文化资源禀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依托曲径通幽的老宅古建、古朴明静的吴风古镇、儒雅富足的江南古城,打造彰显湖山毓秀旖旎魅力、古今辉映人文内涵的精品文化旅游名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现代化高品质生活需要,展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动图景。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在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发挥,江南文化的文明价值、时代价值更加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达到新高度,“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国际国内知名度显着提升。
——培育一批高辨识度、高显示度的特色文化标识,推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彰显中国特色、体现江苏水准的品牌项目,形成一批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标志性成果。
——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1—2个、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1个左右,建成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个左右,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4个左右、旅游休闲街区6个左右,年接待境内外游客超3.5亿人次。
展望2035年,以江南文化为核心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以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优质旅游服务为代表的高质量旅游供给更加丰富,形成水韵人文魅力充分彰显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集群,沿太湖地区成为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二、重点任务
(一)铺展新时代更美“太湖画卷”
1.打造湖城交融、河湖一体的特色文旅空间。立足江苏“江湖相伴、江河相汇、江海相融、江城相依”地域特色,依托99%太湖水域面积和占全线4/5的太湖岸线,串联“拥湖而聚”苏州、“临湖而居”无锡、“向湖而生”常州,发挥太湖平原水网密布、河湖纵横优势,将湖山胜境、岛屿湿地、人文古迹、城乡田园、套合水湾连幅成卷,营造立体呈现“生态绿心”“文化核心”“经济重心”的全域美境。重点联动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一体化构建“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特色空间体系。贯通苏州太湖百里风光带、无锡“太湖108廊道”、常州太湖湾等滨湖精华段,推进建设吴江苏州湾、吴中东山岱心湾、西山明月湾、消夏湾、镇湖西京湾、无锡滨湖红沙湾、十八湾、拈花湾、宜兴大拈花湾等重要节点。建设提升苏州平江核心展示园、无锡清名桥—南禅寺运河展示带、常州淹城遗址特色展示点等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区和苏州虞山尚湖核心展示园、苏州无锡望虞河集中展示带、常州寺墩遗址特色展示点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区。
2.塑造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样板区。以湖美水清生态空间为支撑,依托“围水造田、依水而居、傍水为街、环水成市”的江南水乡古镇群落,凸显沿湖地区食则稻鱼菱藕、居则枕河人家、行则舟桥两便、业则渔殖蚕桑的江南韵味,展示体现东方意境、容纳和谐生境、提供游憩佳境的“水乡客厅”风情。重点推进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档升级周庄、同里、黎里、焦溪等水乡古镇,打造昆山旅游度假区、苏州环澄湖片区、苏锡漕湖—鹅真荡片区“双湖生态客厅”,推进建设江南圩田、桑基鱼塘、水乡湿地等江南水乡观光农业主题展示园。协同推进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联动塑造江南运河、太湖—黄浦江历史文化带,支持吴江联合青浦、嘉善打造江南水乡文化旅游休闲区,推进相城—昆山—虹桥、太仓—昆山—嘉定等长三角毗邻区域文旅深度合作。
(二)建设世界知名东方风韵度假胜地
3.打造江南文化特色鲜明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发挥沿湖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集聚的优势,打响苏州“园林之城”、无锡“百年工商名城”、常州“开吴之地?名士之都”品牌,彰显“寒山寺听钟声”“太湖佳绝处”“三杰故里?红色名城”独特IP影响力,向世界展示“品四时之鲜、揽园林之秀、赏昆曲之雅、用苏工之巧、享时尚之风、栖湖岸之美”的“江南生活典范”,打造境内外游客深度体验高品质湖区生活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重点打造苏州古典园林以及昆曲、古琴、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碧螺春传统制茶技艺等世界遗产品牌旅游产品,提升苏州吴中太湖旅游区、金鸡湖景区、无锡鼋头渚、常州中华恐龙园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苏州太湖、无锡(马山)太湖、宜兴阳羡、常州太湖湾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国际影响力。实施太湖生态岛文旅伙伴计划,推动苏州太湖生态岛农文旅绿色低碳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建设。支持太湖西山、太湖—滆湖等参与共建上海大都市圈江南韵味镇村联盟,支持苏州树山村创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4.构筑现代化国际化旅游休闲城市群。发挥苏锡常地区接轨上海、联动浙皖、辐射江北的区位优势,依托沿太湖地区“多中心、网络化”城镇体系,坚持主客共享和产城旅融合,率先建成普惠、优质、可持续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一批滨湖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文化智慧商圈和“24小时生活圈”,让人们深度感受都市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相融相生。重点支持苏州、无锡、常州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支持苏州、无锡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常州、无锡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提升苏州工业园区“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打造“姑苏八点半”“今夜‘梁’宵”“龙城夜未央”等夜经济品牌,提升苏州平江路、李公堤、无锡清名桥、常州青果巷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功能。实施苏州“最江南·公共文化特色空间”计划、无锡“艺术拾珍·美好空间珍珠链”计划、常州“龙城运河驿站”项目等,建设提升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拈花湾夜间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
(三)构筑江南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高地
5.在有效保护中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更加活起来。深入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加快推进太湖北部、太湖西部等史前时期以及吴文化等历史时期的重要遗址考古研究和价值阐释。加强历史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挖掘、运用,扎实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并挖掘其价值和智慧,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在心里传承好。重点推进宜溧山地等重点考古调查勘探和草鞋山、寺墩等重点遗址考古研究,推进草鞋山遗址、阖闾城遗址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相关保护展示。支持苏州创建文物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姑苏区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推进实施苏州“平江九巷”城市更新、无锡“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常州老城厢复兴等工程。持续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推动一批世界级、国家级非遗项目有机融入旅游景区、度假区。
6.做优做强江南文化展示传播载体。聚焦吴地风雅、厚文精工、兴利济民、开放交融鲜明特质,健全以吴文化为核心的江南文化展示、宣传和互动体系,使之与现代文化、时代精神相融相通,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重点引导扶持一批描绘新时代新征程恢弘气象、滋养人民审美观价值观的“吴门力作”和彰显太湖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艺术精品,组织创作一批展现墨韵太湖的优秀美术书法作品,设计推出一批以农耕渔歌、江南风物、太湖境象等为主题的精品陈列和沉浸式体验展。用好“太湖大讲堂”等宣传交流平台。支持苏州博物馆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推进建设环太湖博物馆群、江南文化博物馆群落、无锡近现代工业遗产博物馆群,支持苏州、无锡建设“博物馆之城”。
7.提升创新型文旅产业群全球竞争力。以“数字长三角”、环太湖文化科技创新圈建设为契机,发挥苏南地区创意经济增长极及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资源集聚优势,大力发展数字创意、数字演艺、电竞动漫、网络视听、在线文娱等数字文化产业,加快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行业领先的龙头文旅企业。重点发挥苏州元和塘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带动引领作用,优化提升苏州蓝文化、无锡文化旅游、常州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支持苏州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无锡创建国家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推动建设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无锡太湖湾科创数字文化产业功能区、常州网络视听产业园等数字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培育“吴文化+”新兴产业业态,推进雕刻、苏绣、缂丝、木作、制扇技艺、明清家具等工艺美术产业集聚区建设。
(四)构建多彩太湖文旅产品体系
8.建设体验多元的水主题娱乐、水生活度假目的地。依托蓝绿交织的生态图景、水乡田园的悠闲惬意,以生态康养、商务会奖、休闲体育、乡村农事生活体验等为特色,发展滨湖现代旅游休闲业态,尽览太湖“平山远水”“山长水阔”之美。重点提升无锡贡湖湾湿地、金庭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的旅游功能,支持江苏生物多样性展示馆(江苏生态馆)建设和苏州市吴中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培育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提升苏州太湖体育运动休闲小镇等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支持苏州联动上海打造“国际会展之都”。推进无锡、常州等建设近代民族工商业遗产旅游集聚区。打造苏州吴中区环太湖“1号公路”、“黄金8公里”湖岸线、无锡古运河水上巴士、常州溧阳“一号公路”、芳茂山恐龙主题服务区等交旅融合标杆项目。
9.推出畅游太湖系列精品线路。发挥沿湖自然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富集优势,推出一批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事的旅游线路,吸引人们感受清丽悠扬的昆曲腔调、叠山理水的江南园林、形质皆美的珍馐美食、精湛卓越的匠工技艺、繁华大气的都市时尚。重点推出以姑苏古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天目湖景区等为主的“太湖揽胜之旅”线路。打造以延陵季子庙—淹城遗址公园—泰伯庙—阖闾城遗址博物馆—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为主的“吴地文明溯源游”;以拙政园—留园—虎丘—退思园—寄畅园等为主的“锦绣园林观赏游”;以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区—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常州三杰纪念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等为主的“红色基因传承游”;以苏帮菜—太湖“水八仙”—阳澄湖大闸蟹等为主的“舌尖美食寻味游”;以江南茶文化博物馆—东山雕花楼—中国泥人博物馆—茅山茶海等为主的“文博非遗体验游”;以金鸡湖景区—太湖科学城—无锡华莱坞影都—常州环球恐龙城等为主的“现代科技研学游”;以苏州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无锡蠡湖风景区—溧阳长荡湖等为主的“生态文化体验游”。推动各地完善旅游码头、主题酒店、导览标识,健全服务驿站、湖堤路、滨湖步道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串联沿湖高等级旅游风景道,打造“太湖道”绿道品牌。联动环太湖旅游度假区开发“一程多站”旅游线路,探索开发环太湖水上游线。
(五)塑造高颜值深内涵“太湖美”整体形象
10.全方位展现“水韵江苏·八百里太湖”精彩。将沿湖优质文旅资源宣传推介融入“水韵江苏”品牌推广体系,以“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为主题,组织拍摄制作彰显太湖元素的旅游宣传片,与主流媒体、新媒体、旅游电商等合作开展线上线下主题推广,利用“游遍江苏”“你所不知道的‘水韵江苏’”融媒体栏目拓展宣传渠道,嘹亮唱响新时代的“太湖美”,吸引更多人感受沿湖美的风光、美的味道、美的人文、美的生活,收获美的发现。重点持续办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品牌活动。支持做响苏州“四季苏州?最是江南”、无锡“太湖明珠?江南盛地”、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等城市文旅品牌。办好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中国(无锡)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常州文化旅游节、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无锡江南文脉论坛、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等活动。联动“山水清远·生态湖州”“运河水城·秀美嘉兴”等,共同打响环太湖生态文旅品牌。
11.向世界生动讲好太湖故事。利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境(涉)外旅游推广中心、“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等渠道,密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等国际组织的联系,深入开展对外及对港澳台文旅交流合作,推出富有江南文化特色的入境游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沿湖地区成为展示中华文明、东方神韵的重要窗口。重点放大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典范城市”“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品牌效应,发挥友城平台作用,办好“欢乐春节”“茶和天下”、“一带一路”?苏州手工艺周、中国西班牙文化和旅游年、中国昆曲江苏周、无锡“国际月”、“行走的江南园林”全球巡展、中国—阿拉伯国家动漫产业论坛等交流活动。提升完善“水韵江苏”对外交流精品项目库,开发“3D云游?水韵江苏”互动体验项目。推动沿湖地区加强与世界旅游城市及欧洲博登湖、北美五大湖、日本琵琶湖等世界级湖区城市文旅交流合作。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依托苏南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发挥苏锡常三市联席会议制度议事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对沿湖文旅发展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认真实施苏锡常都市圈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利用长三角文旅联盟、旅游推广联盟等,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推进工作格局。推动省太湖办、苏州名城保护集团、无锡江南文脉研究中心等参与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探索搭建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海丝遗产、“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等国际交流平台,建立国际国内滨湖城市交流合作机制。
(二)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省级文化旅游发展和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资金、江苏艺术基金、省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等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大对本方案重点文旅项目支持力度,并推动纳入国家和省重大建设项目库。鼓励沿湖地区加大文旅项目和基础设施投入,优先保障重点文旅项目用地需求,搭建民间资本参与沿太湖地区文化旅游开发的政银企合作平台。坚持绿色开发,落实《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1—2030年)》资源分级保护与控制要求,旅游开发活动应当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及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河湖管理保护等管控要求,严格落实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等相关规定,执行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不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探索“两山”转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依托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苏州片区探索打造涉外消费专区。支持沿太湖景区合作推行联票模式。结合苏州“环太湖国际人才谷”、无锡“太湖人才计划”、常州“龙城英才计划”系列政策,培养引进传统工艺、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科技研发等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协调推动省有关部门,鼓励各地探索制定发展休闲渔业、水上运动、游轮游艇、低空飞行等政策措施。
(三)督促推进实施。建立本实施方案落实情况督查评估工作机制,对重大事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督促分年度滚动推进、细化落实,及时跟踪督导和总结评估,加强宣传引导、强化省市联动,压紧压实责任,协调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