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政策法规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2025-08-21 19:24:01
发布时间:2023-01-20 10:37来源:省文化和旅游厅访问次数:打印分享至:
 
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系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路径,我厅起草了《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一、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邮寄至杭州市曙光路53号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邮编310013),请在信封上注明“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征求意见”字样。
 
二、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106027413@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征求意见”。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段为2023年1月20日至2月3日。
 
附件:(方案)0120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doc
 
浙江文化和旅游厅
 
2023年1月20日
 
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
(2023—2027年)
 
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系统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省域先行路径,决定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2023—2027年)。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突出变革重塑、创新驱动,加强重大文旅项目带动,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让文化和旅游成为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自信、享受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努力打造文旅深度融合的浙江样板,为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实现“两个先行”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现代文化和旅游融合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旅融合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品质明显提升,“诗画江南、活力浙江”品牌影响力显着增强,文化和旅游产业进一步成为全省经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产业,基本建成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到2027年,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超1.2万亿元,占GDP比重13%;推进文化和旅游投资“双百”计划(100项在建实施类、100项谋划招引类重大项目),全省文化和旅游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1万亿元;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2个、度假区2个,打造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3个、街区12个,培育千万级核心大景区50个。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省域文化标识打造行动
 
1.深入推进文明探源实证。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聚焦世界稻作农业起源、海洋文明演变溯源及丝、瓷、茶之源等重点研究,实施“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夯实浙江作为100万年人类史、1万年文化史和5000多年文明史重要发源地的证据,擦亮“文明之源耀浙江”品牌。围绕打造“文明之源”旅游目的地,大力开展上山、河姆渡、良渚、南宋皇城等大遗址群保护利用,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5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30处。推出“跟着考古去旅游”“诗画浙江宝藏游”等品牌活动,打造10条以上特色鲜明的文物主题游线,让历史和文物说话,变“国家文物宝藏”为“大众游学课堂”。
 
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突出文化对旅游的思想价值引领,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大力提升宋韵文化、阳明文化、南孔文化、和合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通过培育省域文化标识增进文化自信。建设浙江文化基因库,培育50个转化活化示范项目。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做好申遗“后半篇文章”,支持杭州建设世界文化遗产群落城市。推进上山文化遗址群、钱塘江海塘·潮文化景观、温州古港遗址等申报世界遗产,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景观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大力挖掘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谋划推出系列非遗主题旅游景区、旅游线路等,切实提高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文化附加值。
 
3.高标准打造全域博物馆。按照“一座城就是一座博物馆”的要求,在城市规划、建设、有机更新中,通过建筑风貌、历史街区、民俗生活充分展示当地传统文化、历史文脉、乡愁记忆,努力打造全国领先的全域博物馆品牌。以文旅深度融合的理念,推动杭州、宁波、温州、绍兴等建设“博物馆之城”,创建一批没有围墙、遇见历史的“博物馆古城”“博物馆小镇”“博物馆村落”。推进文博场馆景区化建设,制定《博物馆景区化服务标准(规范)》,重点推动100个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等创建成为A级旅游景区。推动公共文化场所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在文化馆、非遗馆、音乐厅等公共文化场所设立旅游服务专区。建设乡村博物馆1000家,与乡土技艺体验、在地文化体验有机结合,成为乡村文旅融合的有效载体。
 
4.以精品佳作促文旅融合。实施新时代文艺精品创优工程,抓好重大文艺创新“揭榜挂帅”机制建设,组织引导名家大师、实力团队,创作一批既体现浙江元素、地方特色,又备受广泛关注和大众美誉的文学、音乐、戏剧、影视、动漫等文艺精品,为文旅融合提供更多可供演艺、分享的加工素材和作品资源。注重“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国家级获奖作品的持续巡演和后续传播,充分利用舞台呈现与融媒体推介、线上与线下互动等方式,更多为文化旅游引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提升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湖州影视城、象山影视城等发展层次,利用热点影视流量开发旅游产品和线路,努力打造知名演艺旅游目的地。
 
(二)实施文旅产业带建设行动
 
1.建设之江文化产业带。以大平台支撑大产业,持续做强之江文化产业带,提升环杭州湾区域在全省文旅产业带的核心地位。重点推动浙报融媒体发展中心、中国蓝文化创意产业园、武林数字文化产业园、西溪511电影数娱综合体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地,建成富春艺术教育集聚区等项目,深化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建设,打造高能级文旅产业发展平台。
 
2.提升四条诗路文化带。加快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和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文化带建设,着力打造诗路文化名山、人文水脉、名城古镇,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明珠,立体展示浙江文化形象。重点推进浙东运河文化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大花园“耀眼明珠”60个,建设诗路文化研学基地30个,推广诗路黄金旅游线路30条。
 
3.培育红色文化旅游带。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挖掘大陈岛垦荒精神、蚂蚁岛精神、海霞精神等“红色根脉”资源,实施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平阳省一大旧址、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长兴新四军军部旧址、台州大陈岛、蚂蚁岛人民公社、陈望道故居等100个重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提升10个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品质,打造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5个,培育打造10条“红色根脉”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推出5个红色主题演艺节目。
 
4.建设蓝色海洋文化旅游带。推动滨海旅游时代走向东海旅游时代,以宁波北纬30°沿海旅游带、温州168沿海旅游带等为重点,培育国家“沿海黄金旅游带”。支持在海岛公园范围内先试先行,重点发展游轮、游艇、休闲渔船等“三游”经济,支持舟山等地实施“星辰大海”“小岛你好”等行动计划。系统集成推进生态海岸带、海塘安澜、美丽海湾3大行动。推动舟山普陀-朱家尖、宁波北仑(梅山)创建自贸区特色的国际旅游岛。
 
5.发展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带。将文化和旅游业作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渠道,重点推进泰顺华东大峡谷、安吉红石崖景区、衢州古城双修工程、柯城奥陶纪、云和湖旅游度假区、龙泉瓯江文化休闲康养中心等项目建设,培育省级以上生态旅游示范区20个以上,打造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三)实施重大项目牵引行动
 
1.抓好文化地标重点项目建设。实施百亿文化设施建设工程,高水平建成之江文化中心,持续提升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等功能,稳步推进浙江社科中心、杭州音乐厅、杭州未来科技城文化中心等省域文化地标建设。统筹抓好“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规划和建设。加快三门中国礁石博物馆、嵊州越剧博物馆、缙云黄帝康养特色小镇等一批区域性文化地标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
 
2.实施串珠成链重大项目计划。以文脉、山脉、水脉、古道、交通干线等为经络,推动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串珠成链,一体化统筹谋划重大文旅项目。加快建设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浙东滨海生态旅游“1号公路”、环太湖度假旅游线、四市百村乡村旅游带、衢黄南饶95联盟风景道、浙南山路诗画风景道、“新天仙配”文化旅游线、舟山“星辰大海”环岛风景道、大运河文化公园(杭州段)、翠屏山中央公园等“十大百亿”重大项目。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
 
专栏:“十大百亿”工程
 
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依托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三江两岸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水上游轮、岸上自驾骑行黄金旅游线。重点推进富阳—桐庐富春山居图水上实景游、淳安燕山文化园等项目。
 
浙东滨海生态旅游“1号公路”。重点打造串联三门蛇蟠岛、临海白沙湾、台州海上拈花湾、温岭石塘、玉环海山岛等旅游资源的台州段建设,并向南北延伸拓展。
 
环太湖度假旅游线。加快太湖龙之梦、太湖旅游度假区、西塘古镇、濮院古镇等项目,打造国际知名的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江南古镇集群。
 
四市百村乡村旅游带。以温州、金华、台州、丽水交界区域为重点,推动乡村旅游运营团队化、专业化管理,通过串珠联线、组建联盟、文旅联动“三联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亮点。
 
衢黄南饶95联盟风景道。推动衢黄南饶“联盟花园”,串联9个5A级旅游景区,推进龙游六春湖龙之梦、衢州“梦回唐朝”国风溯唐度假区等建设,带动沿线发展富裕。
 
浙南山路诗画风景道。强化跨山统筹,依托现有国省道资源,串联文成、泰顺、云和、景宁等,加快建设旅游驿站、观景平台、骑行绿道等设施,推进文成天顶湖、云和梯田等项目。
 
“新天仙配”文化旅游线。串联新昌、临海、天台、仙居、磐安等,充分挖掘唐诗为主题的浙东唐诗之路遗产资源,推进嵊州中国唐诗之城、新昌天姥山景区等项目。
 
舟山“星辰大海”环岛风景道。建设环舟山本岛自驾公路,建设普陀最美公路段、朱家尖黄金海岸段等,建设一批文旅产业新项目,构建可“观星、揽月、望海”的海洋城市休闲旅游消费带。
 
大运河文化公园(杭州段)。推进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等十大标志项目建设,打造杭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实体。
 
翠屏山中央公园。充分挖掘上林湖、河姆渡、慈城—保国寺文化底蕴,推进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河姆渡博物院等项目,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遗址文化传承地、文旅融合区。
 
3.加快特色文旅项目建设。积极打造海岛公园,重点推进嵊泗、舟山普陀山、象山花岙等海岛公园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滨水创意型旅游度假项目,建成“10+X”海岛公园集群,努力建设国际滨水旅游目的地。创新发展山地旅游,加快建设天目山、雁荡山、钱江源等20个名山公园,打造长三角山地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大力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西塘千年古镇复兴提升等项目,促进精品景区、创意产品、度假休闲产品、文化娱乐产品、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500亿元以上。
 
(四)实施文旅产业拓展行动
 
1.打造文旅产业融合集聚区。积极创建一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进横店国家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浙江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萧山园区等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积极发展夜游经济,鼓励文化和旅游场所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延长开放时间,县级以上博物馆、图书馆等夜间开放比例达到50%以上。建成1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60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支持发展大运河、钱塘江、瓯江等游船夜游。
 
2.培育文旅产业新业态。积极运用“文旅+”模式,推进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文旅+农业”,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建设美丽田园,推进农文旅融合试点,实施乡村文旅运营升级计划。发展“文旅+工业”,建设100个工业旅游景点(示范基地),深化龙泉青瓷、绍兴黄酒、湖州湖笔等特色小镇建设,开发温州矾矿、菱湖丝厂等近代工业遗址,加快杭钢旧址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发展“文旅+教育”,打造“跟着课本游浙江”品牌,实施中小学研学旅游计划,遴选科普教育、历史文化等省级营地10个以上,培育30条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发展“文旅+商贸”,加强会议、展览与文旅产业联动发展,积极打造国际商务旅游目的地。发展“文旅+体育”,充分利用杭州亚运会带动效应,建设亚帆中心等50个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打造杭绍甬体育文化旅游带,加快建设冰雪旅游运动基地,建设国际知名的运动休闲目的地。
 
3.发展壮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