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型航司还处于亏损之中的时候,机场巨头却交出了一份不一样的成绩单。
2025年8月20日,白云机场(600004)披露半年报,一组亮眼数据引发行业震动:上半年
营业收入37.26亿元,同比增长7.68%。
净利润7.5亿元,同比激增71.32%。
在民航复苏与内卷式竞争交加的情况下,白云机场是如何实现突围,取得这一亮眼成绩的呢?
一、城市竞争:暂落下风
2025年上半年,白云机场:
旅客吞吐量达4003.59万人次,同比增长7.03%,
货邮吞吐量116.89万吨,同比增长1.96%。
尽管增速稳健,但在全国机场的排名中,白云机场仍落了下风。
一是与浦东机场的最繁忙机场之争。
从单个机场的维度来看,白云机场输给了浦东机场,再度屈居第二。
浦东机场上半年旅客吞吐量达4111万人次,凭借其在国际航线网络、枢纽运营能力等多方面的优势,领先白云机场108万人次。
二是与成都的航空第三城之争。
从城市维度看,由于广州只有一座机场,而北京、上海、成都均有两座机场。
成都以天府+双流两场合计4350万人次的吞吐量(天府2742万、双流1608万)超越广州,再度跻身“航空第三城”,而广州则因白云机场单体吞吐量未敌成都双机场总和,暂居第四。
然而,白云机场的韧性不容忽视。
其国际航线覆盖率仍居全国前列,中转旅客量突破千万人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全球的重要节点。
此外,广州作为“一带一路”枢纽城市的定位,为未来国际客货流的增长埋下伏笔。
二、业绩表现:利润暴涨
尽管在城市竞争中面临压力,但白云机场在业绩方面却实现了利润的大幅增长。
白云机场的利润暴涨,并非单纯依赖客流量增长,而是源于收入结构的优化与成本管控的精细化。
一是在收入端,白云机场积极进行多元拓展。
上半年,白云机场航空性业务收入与非航业务收入随起降架次与旅客量增长自然提升。

也有两方面收入大幅增长,成为亮点。
旅客相关收入10.06亿元,同比增长14.74%。
机场不断优化服务,提升旅客体验,吸引更多旅客选择白云机场出行,从而带动了旅客相关收入的增加。
租赁特许收入9.05亿元,同比增长19.02%。
白云机场凭借其庞大的客流量,吸引了众多知名品牌入驻,通过合理的商业布局和运营策略,提升了商业租赁和特许经营的收入。
二是在成本端,白云机场全力控制成本增长。
白云机场“三降两控”(降能耗、降物耗、降费效,控预算、控风险)方针,深化业财技融合。
通过一系列精细化的成本管控措施,上半年白云机场营业收入 37.26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68%,而营业总成本30.23 亿元,较上年同期仅增长5.05%,成本增幅低于收入增幅2.63个百分点。
成本的严格控制,为利润的大幅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收入与成本的表现,上半年白云机场实现了利润的暴涨,最终净利润7.50亿元,同比增长71.32%,亮眼的业绩表现让市场为之瞩目。
三、未来发展:重在建设
当前,无论是白云机场,还是整座广州城来看,落后于其他机场的主要原因在基础设施。
白云机场的野心不止于短期利润增长,其战略目光已投向2030年全球航空枢纽的竞争。
白云机场虽然拥有目前全球机场中面积最大单体航站楼,三条跑道,但仍然在快马加鞭,推进机场建设。
一是三期扩建工程:冲刺“三楼五跑道”时代。
作为中国民航史上规模最大的扩建项目,白云机场三期工程将于2025年底迎来关键节点。
T3航站楼:以“花开羊城”为设计理念,采用H型与X型组合布局,将旅客中转步行距离缩短40%,预计2025年12月通航。
第五跑道:3600米长的东三跑道已完成校飞,投用后高峰小时起降架次将从83架次提升至105架次;
综合交通枢纽:集成6条高铁、4条城际、1条地铁,实现“空铁联运”15分钟直达广州南站,覆盖大湾区90%区域。
扩建完成后,白云机场将形成:
年旅客吞吐能力将达到1.2亿人次
货邮吞吐能力达到380万吨
终端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4亿人次
货邮吞吐能力达到600万吨
将跻身全球前五大航空枢纽。
二是广州新机场:双枢纽战略的远期布局。
为应对粤港澳大湾区航空需求爆发,广州市正推进第二机场选址研究,初步规划定位为“区域货运枢纽+低成本航空基地”,与白云机场形成“客货分流、错位发展”格局。
这一布局不仅可缓解白云机场的时刻资源压力,更能通过“双枢纽”协同效应,强化广州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白云机场的2025年半年报,既是一份成绩单,更是一份宣言书。
在城市竞争中暂落下风的背后,正是白云机场化压力为动力,为未来的竞争在努力。
随着三期扩建工程的投产与新机场规划的落地,白云机场正从传统的“流量枢纽”向“价值枢纽”蜕变,其全球影响力值得期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