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红打卡地的滤镜渐渐失效,当同质化的古镇小吃街让人审美疲劳,当下一波文旅消费浪潮涌来,人们终于看清:所谓的流量密码、营销套路,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热闹。未来的文旅竞争,拼的从来不是谁的广告更亮眼,谁的优惠更诱人,而是回归最本质的维度——谁能真正打开游客的感官,谁能悄悄触动游客的心灵。而做到这一切的核心,藏在一支懂游客、会感知、能创造的复合型团队里。
感官是钥匙:没有打动五感的体验,都是走马观花
游客到一座城市,最先接触的不是厚重的历史,不是深层的文化,而是眼睛看到的色彩、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气味、手指触到的温度、舌尖尝到的味道。这些细碎的感官体验,才是叩开游客心门的第一把钥匙。
一次遇到过一位导游,她带团从不用扩音喇叭喊景点介绍。走到观日台时,她会让大家先闭上眼,听三分钟风穿过松林的声音,再闻闻山雾里的草木香;路过连翘花丛,她会摘一片叶子递过来,揉碎了闻,这是太行山夏天的味道;到了山顶,她不催着拍照,反而指着远处的云海,看云影在山谷里流动,比拍下来更记得住。同行的游客说,以前爬山总想着到顶了没,这次却记住了风的声音、叶的香气,连下山的脚步都慢了。后来才知道,她所在的团队,每周都要做“感官训练”——去山里听不同时段的鸟鸣,去古村摸不同年代的石板,去农户家学认当季的野菜,就是为了把这些“看不见的细节”,变成游客“忘不掉的体验”。
反观有些地方,耗资千万建了仿古街,却连街边的灯笼都是塑料的,闻不到灯笼纸的竹香;卖的地方特产,全国景区都能买到,尝不出半点本地的风土;导游背的解说词像流水账,只会说这是清代建筑,却讲不出砖缝里藏着的匠人故事。这样的旅程,游客的眼睛或许看了很多,心里却什么都没留下。
真正的文旅体验,该是让感官被唤醒的过程。在苏州平江路,有支评弹团队会根据游客的脚步调整弹奏节奏——有人慢慢逛,就弹《茉莉花》的慢板;年轻人多,就加段轻快的《太湖美》;遇到带着老人的家庭,还会特意唱段老苏州的童谣。弹三弦的师傅说,他们团队每天都要扫街,看游客的表情、听游客的聊天,知道大家想听什么、能听进去什么,才能弹到人心坎里。游客坐在河边的竹椅上,听着评弹,就着一杯碧螺春,风吹过油纸伞的声音、河水划过石驳岸的声音、琴弦震颤的声音混在一起,不用刻意记,就成了关于苏州的独家记忆。
文旅产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旅游规模达56亿人次,同比增长近15% 。如此庞大的游客流量,如何让游客在众多选择中记住一地,感官体验至关重要。在一些热门景区,如乐山,2025年1至8月接待国内游客8580万人次、旅游花费11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18%以上 。正是因为乐山注重打造独特的感官体验,无论是美食带来的味觉冲击,还是自然景观给予的视觉享受,都让游客流连忘返。
心灵是归宿:能共情的团队,才懂如何留客
如果说感官体验是让游客停下来,那心灵触动就是让游客想回来。而能不能触动心灵,关键看团队有没有共情能力——懂游客的疲惫,懂游客的期待,懂游客想在旅程里找的那点不一样。
在云南沙溪古镇,有个叫马帮别院的民宿,老板是对年轻夫妻,他们的团队从不说欢迎光临,而是先问游客要不要先喝碗热茶,歇十分钟再登记。遇到带着孩子的客人,会提前在房间放好本地的小玩具,不是买的塑料玩偶,是村民手编的小竹篮、小木马;遇到独自旅行的年轻人,晚上会邀他们一起围炉聊天,聊古镇的老故事,也听他们讲自己的生活;遇到来散心的老人,会陪着在古镇的石板路上慢慢走,指给他们看哪棵是百年的老槐树,哪家的粑粑最地道。有位上海的游客,每年都来住半个月,她说:这里的人不把你当客人,知道我膝盖不好,每次都提前把楼梯的灯调亮,知道我喜欢吃软的,早餐的粥会多熬半小时。这种贴心,比住五星级酒店还舒服。
这个团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天开分享会,每个人都要讲当天观察到的游客细节——302房的客人总对着窗外发呆,可能想找个安静的地方看书,一楼的客人问附近有没有菜市场,应该是想自己做饭。就是凭着这些细碎的观察,他们总能精准地满足游客没说出口的需求。比起那些只会说我们的房间很干净,我们的服务很专业的团队,这样能共情、会观察的团队,才能让游客感受到被重视、被理解。
再看有些景区的服务,游客问哪里有安静的地方,工作人员只会指那边有休息区;游客说这个菜有点辣,服务员只会说那我给您拿瓶水;游客丢了东西,工作人员只会说你去失物招领处看看。没有共情的服务,就像隔着一层玻璃,看得见却摸不着,永远走不进游客心里。
晋城有个古堡研学团队,专门带孩子体验明清古堡的生活。他们不搞打卡式研学,不要求孩子背历史知识,而是让孩子跟着匠人学做古堡的砖雕,学用古法磨面粉,学写毛笔字。有次带一群调皮的小学生,孩子们坐不住,团队里的老师没有批评,而是带着他们去古堡的城墙上听故事——指着城墙上的弹孔,讲当年村民如何保卫家园;看着城楼下的古井,讲以前的孩子如何在这里打水玩耍。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后来做砖雕时,格外认真,说要雕得跟古堡的一样好。带队的老师说,他们团队的每个人都要学儿童心理学,还要学古堡文化,既要懂孩子的心思,又要懂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故事讲进孩子心里。这样的研学,孩子带走的不只是一张照片、一个手工作品,还有对文化的敬畏、对生活的好奇。
数据显示,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6% ,这其中游客复游率的提升对营收增长贡献明显。像沙溪古镇这类注重游客心灵触动的地方,游客的忠诚度更高。与之对比,一些景区因服务缺乏共情,游客往往一次性消费后便不再光顾。如某些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景区,配套服务差,对游客需求漠视,即便景色秀丽,游客量也难以持续增长,更无法实现旅游收入的大幅提升。
复合型团队:文旅产业的核心引擎该怎么建
未来的文旅竞争,说到底是团队的竞争。而能打开感官、触动心灵的团队,一定是复合型的——既要懂文化,又要懂游客;既要会服务,又要会创造;既要能落地,又要能共情。这样的团队,不是招几个人培训几天就能成的,需要从选人、培养、管理多方面下功夫。
首先,选人要选对味,不只是看简历,更要看有没有感知力。某峡谷景区的导游团队,招人时会让应聘者描述一下今天看到的山和云。有人只会说山很高,云很白,有人却能说早上的山雾是淡蓝色的,绕在山腰像丝带,中午太阳出来,雾散了,能看到山岩上的纹路,像老人的皱纹。负责人说,能注意到这些细节的人,才有可能带游客发现旅程里的美。他们还会招一些本地通,不是专业的导游,可能是山里的采药人、古村的手艺人,这些人熟悉本地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讲出来的故事自带温度。比如采药人带团,能指给游客看哪棵草能入药,哪朵花能泡茶,能讲出每座山的传说,这种接地气的讲解,比专业的解说词更打动人。
其次,培养要练真功,不只是教流程,更要练共情力和创造力。xx评弹团队的培训,不是让演员背唱词,而是让他们去茶馆听老茶客聊天,去菜市场看本地人讨价还价,知道老百姓的生活是什么样,唱出来的评弹才有人情味。他们还会组织演员去学书法、学国画,懂点笔墨功夫,才能弹出《枫桥夜泊》里的意境。有些文旅团队还会搞角色互换,让员工假扮游客,体验自己的服务,你自己都觉得不舒服的地方,游客肯定也不舒服。在xx古镇的民宿,新员工入职前要做三天游客,自己逛古镇、住民宿、吃小吃,然后写体验报告,说说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古镇的厕所标识不明显,民宿的被子有点沉,早餐的粥太烫,这些从游客视角发现的问题,比管理者开会讨论的更实在。
最后,管理要留人心,不只是靠工资,更要给创造的空间。好的文旅团队,不是把员工当成服务机器,而是当成体验创造者。在xx民宿,员工可以自己设计活动——比如春天组织客人去采野花,夏天去河边摸鱼,秋天去山上摘野果,冬天围炉煮酒。老板说,员工比管理者更懂游客,只要想法合理,就支持他们去做。有个员工是本地的姑娘,会编竹篮,就组织了竹篮编织课,客人很喜欢,后来还成了民宿的特色活动。这种让员工有归属感、有创造力的管理,才能让团队保持活力,不断给游客带来惊喜。
文旅部数据表明,2024年在文旅部门审批备案的经营主体有31万家,同比增长约4.7% 。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团队的竞争力愈发关键。以北京朝阳区为例,2025年上半年,全区旅游收入801亿元、文体娱行业收入295亿元,领跑全市 。朝阳区聚焦产业发展,坚持以演艺经济为核心引擎并联动商业资源带动综合消费,这背后离不开复合型团队的支撑。从活动策划到服务执行,团队的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让文旅产业活力四射。
文旅的终极,是人的相遇
当我们谈论文旅竞争时,其实是在谈论人与人的相遇——游客与风景的相遇,游客与文化的相遇,更重要的是,游客与团队的相遇。一支能打开游客感官、触动游客心灵的团队,就像一座桥,一边连着地方的风土人情,一边连着游客的内心世界。
未来的文旅市场,那些靠噱头吸引流量的地方,终将被遗忘;而那些有温度、有细节、有共情的团队,会带着游客发现旅程里的美好,让每一次旅行都成为走心的记忆。毕竟,人们去远方,从来不是为了看多少风景,而是为了找一点不一样的感动——可能是一阵风的声音,一杯茶的味道,一句话的温暖。而能把这些感动带给游客的团队,才是文旅产业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未来竞争中最硬的底气。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