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1000万的旅行社门店老板,10年时间,转型升级成年入1亿的景区文旅新业态增量内容服务商
文旅要闻 劲旅网 2025-09-12 18:25:58
近几年以来,尤其是今年开始,传统旅游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不管是景区,还是旅行社,旅游企业老板和业务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不转型等死,转型找死,成为摆在广大旅游企业创始人面前的头等难题。
 
前段时间,老魏和自在游创始人陈宏禹深度交流了一次,我还是先说结果,陈总从上大学时的校园旅游代理做起,毕业后做旅行社门店,后来做景区门票分销,再到做景区活动内容综合服务商,再到自建上万平米的围绕景区产品内容设计制作的现代工厂,年总销售额过亿。
 
今天这篇文章就给大家详细拆解一下,陈总这十余年时间里,跌宕起伏的创业过程,和他转型升级之路的创业方法论。
 
缘起:校园里的“旅行社”试水
 
2011年,还在读大学的陈宏禹代表学校参加了苏州市第一届创业大赛。他和团队凭借“自在游”项目拿下第二名。这个品牌从那时起便正式诞生,专注做大学生旅游市场。
 
“我们在学校里做了三年旅行社业务,主打江浙沪大学生市场。还没毕业,学校就给我们提供了一间位于创业园里的门店,算是自在游最早的雏形。”陈宏禹回忆道。
 
之所以选择旅游行业,正是看中了大学生群体庞大的出行需求,以及校园市场的封闭性、高传播性。他和团队一步步打通了在江浙沪高校的渠道通路,积累了第一桶金和宝贵的运营经验。
 
走出校园:传统旅行社的瓶颈
 
2012年毕业之后,陈宏禹于2013年加盟了苏州的一家品牌旅行社,正式开设了第一家实体旅行社门店。
 
他从最基础的门店业务做起,采购批发商的旅游产品,再销售给散客和企业客户。他除了接上门散客,更重要是做企业团建。做到了一年超过1000万的销售额,那时候在苏州算是头部旅游门店了。
 
但很快,他意识到了传统门店模式的天花板。因为门店辐射的范围有限,业务模型决定了,他的年销售额很难突破2000万。毕竟线下流量就本就有限,再加上线上平台的冲击,传统旅游的路越走越窄。
 
那时候他才20多岁,他还想继续往上拼。
 
转型:从“票贩子”到“活动运营方”
 
2016年,陈宏禹决定转型。
 
他深入分析整个旅游产业链:酒店、用车、导游、门票……哪一个环节可以快速复制、做成规模呢?最终他选择了景区门票。
 
陈总回忆说:“最开始我们做的是包票业务,说难听点就是个‘票贩子’。景区给低价,我们走量,但除了放低价,没有给景区带来任何增量。景区也不傻,长期低价他们也不干。”
 
在做两年景区票务分销之后,团队开始思考,如何真正为景区创造价值。2016年底,他们开始尝试做景区活动。从采购物料、策划方案到落地执行,一步步摸索。
 
他发现,纯粹的门票销售没有出路,但如果能帮景区做活动、引流量,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开始给景区做灯会、夜游、节庆活动,从策划到执行全包。
 
结果2018—2019年,销售额做到了数千万,是之前做门店时的数倍,并且毛利率要高得多。
 
翻译过来,就是,赚钱了。
 
关键一跃:从执行方到投资方
 
真正让自在游实现质变的,是陈宏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从活动执行方转变为投资方。
 
他们不再只赚执行的钱,而是投入真金白银和景区共担风险、共享收益。风险越高,分成比例也越高。
 
最经典的案例是2021年春节济南的一个乐园型景区的灯会项目。
 
“那个时候正值口罩期间,长江以北的主题乐园冬天基本都闭园。但我们判断,疫情期间人们更需要出口,春节又是个大节点。我们投入数百万做灯会,结果33天做了15万人、数千万销售额。景区和我们,双方都赚了钱,也打开了北方冬季开园的先例。”陈宏禹回忆道。
 
这个项目之后,自在游彻底跑通了“投资+运营”的模式。
 
之后他们又陆续包下了某小镇型景区全年夜场、多个景区黄金周活动等,逐渐成为景区倚重的合作伙伴。
 
口罩下的应急转型:“卖菜”求生
 
2020年初口罩暴发,旅游行业瞬间停摆。
 
“大年初二我就觉得不对,担心被封。初五我们就决定转型,初六已经拉了十几车蔬菜到苏州,初七产品上线开始卖。”
 
之所以选择卖菜,陈宏禹有他的逻辑:“第一,公司必须活下去;第二,我们的销售通路是现成的,难的是供应链,但可以解决;第三,口罩期间蔬菜是刚需。”
 
他们快速推出蔬菜礼包,通过顺丰发货,卖了近三万份,撑过了旅游业务停摆的两三个月。
 
“卖菜只是为了过渡,但我们从没忘记主业。那几年景区日子难过,OTA也没钱包场包票了,反而给我们机会从幕后走到台前。很多活动景区直接找我们合作,因为我们敢投资、能执行。”陈宏禹自信的说起那段艰难阶段。
 
自建工厂:掌控供应链,构建壁垒
 
2021年,随着业务量越来越大,陈宏禹又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自建工厂。
 
“我们一年光采购活动物料就要数千万,这些东西活动结束就拆掉,要么浪费,要么要维修存放。原来我们在苏州有个农庄当仓库,后来东西越堆越多。”
 
他在宿迁买地建厂,成立了旗下的“页鹰智能”公司,专门生产彩灯、美陈装置、网红打卡设施等活动物料。
 
“建厂最初90%是为了自用,但我要求独立核算。慢慢地,外部订单越来越多,现在自有业务只占60%,外部占40%。未来我希望自有业务降到50%以下”陈宏禹回忆道。
 
这个工厂成了自在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很多旅游目的地政府和景区发现,他们不光能做文旅活动的策划执行,还能生产制造,就更愿意跟他们合作。甚至有些项目是因为先找到页鹰智能工厂,再反向推荐给自在游做活动策划执行的。
 
自在游从此,就成为了:
 
在景区目的地活动执行领域里,工厂做的最好的,
 
在活动物料装置生产工厂领域里,最会做活动的。
 
模式复盘:如何一步步构建“护城河”
 
回顾自在游的发展,老魏总结出几个关键点:
 
一、始终围绕用户需求,但不断切换价值点
 
从卖旅游产品到卖门票,再到做活动、做投资,自在游始终坚守在旅游大行业、大赛道内,但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定位。
 
二、敢于从“轻”做“重”,掌控核心环节
 
很多公司追求轻资产,但自在游反而主动建工厂、搞生产。为的是把控质量、降低成本、构建壁垒。
 
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敢投资、共担风险,让自在游拿到了更多优质项目。景区也更喜欢这样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单纯的付费找执行方。
 
四、不断跨界融合
 
用互联网思维做票务,用制造业思维做活动,用投资思维做旅游。文、商、旅、厂、科技,跨界融合,让自在游区别于传统制造同行和活动策划公司。
 
未来布局:科技+文旅,瞄准全国市场
 
现在,自在游已经开始布局全国市场,很多省份都设立了分公司。
 
2024年,公司总销售额过亿,做了100多个项目,客户包括各类型景区、主题乐园、地方国企、文旅主管机构、市县乡镇政府等。
 
接下来,陈宏禹最看重两件事:一是人才,二是科技。
 
“我们现在项目接不过来,卡住的是人才和产能。所以我们在扩工厂、招人才。”陈宏禹说。
 
科技方面,他们正在尝试用AI设计内容、用裸眼3D做展品、引入机器人互动等,让传统文旅项目变得更科技化、互动化。
 
他说,未来一定是科技+文旅的结合。他们虽然不懂高科技,但擅长把高科技,翻译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旅产品。这才是他们的价值。
 
创业心法:主动转型,不断创新
 
陈宏禹认为,一家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在活得还不错的时候就主动寻求转型,而不是等到被迫改变。
 
“转型的过程很痛苦,因为你要带着原来的团队做新事。但必须不断尝试,可能四个方向中只有一个能成,但只要成了,就可能带来爆发式增长。”
 
他也不认为创新一定是创造全新的东西。“更多的是跨行业组合创新。用游客需求的思维做花灯,用互联网的思维做景区运营。这种组合创新往往能打出差异化。”
 
从旅行社小门店到文旅综合服务商的蜕变之路
 
从2012年毕业到今天,陈宏禹带领自在游走过了十多个年头。
 
从一间大学创业园里的小旅游门店,到如今拥有自家工厂、全国布局的文旅综合服务商,自在游的蜕变背后,是一个持续进化、敢于重仓、不断创新的创业故事。
 
当我问他有什么经验可以给文旅创业者分享时,陈宏禹说:
 
“很多时候干掉你的不是同行,是行业外的颠覆者。就像挤压携程酒旅市场空间的不一定只是美团,还可能是抖音、小红书、AI。所以必须保持开放,主动跨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尝试。这才是创业最大的乐趣和意义。”
 
或许,正是这种心态,让陈宏禹和他的自在游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评论(0条评论)
昵称:  验证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一扫,关注劲旅网官方微信号

或搜索“ctcnn1”

手机扫一扫,打开劲旅网手机站

随时掌握最新资讯

热 门

登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