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国家高层重新定义旅游价值,指明发展方向,旅游业从未被这么重视过!
文旅业频频以“正面”冲上热搜,全媒体共振,旅游业从未被这样恩宠过!
“旅游化生活”和“旅游化发展”形成双轮驱动,旅游业从未被如此高举过!
在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舆论到消费话题,从供给端到需求端,终于形成一种普遍共识,旅游业值得——被重视,被宠爱,被高举时,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却出现异化,甚至扭曲的现状,这也是当下社会的一种缩影。
【正文】
刚刚结束的2024年“中国旅游日”,应该是这个节日设立14年以来,旅游从业者过得底气十足、激情振奋的一次吧。
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是首次由党中央组织召开的专题旅游工作会议,首先规格升级。
国家最高领导人,虽未亲自出席,但写信寄语,既高度肯定,又指明方向。
1//重新定位旅游业价值
其中,旅游业“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着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表述,是重新定义了旅游产业,在新时代的战略价值和产业价值。
在过去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文件中,对于旅游业的表述,一般是“将旅游业培育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如今是确认,以及确定、肯定,旅游业“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期”已经结束,从现在起,迈入发展、成熟期。
而“新兴”则强调了旅游业虽然日趋成熟,但还很年轻,还是清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依然充满创造活力和发展空间,未来大有可期。
“民生产业”之前,旅游业曾被长期定义为朝阳产业、美丽产业、快乐产业、绿色产业,幸福产业是近十年来普遍出现的提法,响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幸福获得感”的叙事。
所谓“民生产业”,一为生活方式,即人民生活必需,关乎消费与福利;二为发展方式,即带动经济,解决就业,改善民生。
将旅游业定义为“民生产业”,也就意味着,旅游不再是少数人享乐的生活方式,旅游业也不再是少数人参与的经营方式,而是全民旅游消费、全民参与发展,供给端和消费端均有“获得感”的共享、共建产业。
且具有福利性、公益性的价值功能。否则,纯粹为了追求利润功利而发展旅游业,就算不上“民生产业”。
如此高规格的会议,如此最高指示,出现在第14个“中国旅游日”前,当然氛围浓烈,意义非凡。
虽然今年的“中国旅游日”只能以贯彻、落实来展开叙事,但怎么看,之前的高举和铺垫,都像是为这个“中国旅游日”,做足氛围影响,制造情绪价值。
2//旅游产业:从“边缘”到“中心”?
这也让从事旅游这个行当的人,产生了一种职业自豪感。
要知道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旅游业除了在邓公开局时风光无限过,在中间漫长的“培育期”,一直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
主管旅游的部门,是边缘部门;旅游作为非生产性产业,处于产业结构的边缘地带;在国民消费结构中,是备选项,而不是必选项;就连旅游媒体,都处于“边缘版块”。
讲个真实的故事。
十年前,我在某媒体做旅游频道主编。
每次总编室开会,我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因为在媒体网站的首页,旅游频道版块,也处于最后一屏,常常和娱乐八卦、打擦边球的情色资讯混杂一起。
作为旅游频道主编,我感觉很失落,也很尴尬。
有一次做首页改版,要征询各频道主编的意见。我就说,能不能把旅游频道在首页的位置,稍微往前挪挪,并说旅游业发展如何好,全国26个省把旅游业定义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要建设“旅游强省”之类的。
总编室主任没时间听我鼓吹,就说一句话:你旅游频道每年的广告业绩能达到多少?
我报了个保守预估,大概有两三千万;然后,主任给我抛出了房地产、汽车、游戏等频道的业绩,每年不是几个亿,就是大几千万。
并说,如果旅游频道的年业绩,能达到游戏、汽车,甚至快消品和家居家装的业绩,他就把旅游频道的版块移到前两三屏。
我顿时哑然,落了个灰不溜秋。
可见,在任何一个领域,旅游业处在“边缘”位置。排位不是以你自认为的“重要性”为参照,而是以当下政绩、业绩的“贡献率”为标准而定位。
从这几天的舆论态势来看,旅游业好似已经回到“中心位置”,掀起一股以旅游业为主题叙事的“中心论”。
习惯每年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或国家层面出台、公布的相关政策、文件、讲稿中,大海捞针般找关键词“旅游”,抽丝剥茧、移花接木解读旅游重要性的中国旅游人,这次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
旅游业这几年涌现出一波又一波“泼天的富贵”,贡献了一轮又一轮的社会热点话题,终于也迎来了一次属于自己的“泼天的富贵”。
3//文旅热:一种“中心论”现象
旅游“中心论”,不仅派生于国家高层对旅游的肯定和指示中,在这几年的现实表现中也频频“出圈”,呈现出一副全国、全社会都大兴旅游的空前态势。
从城市发展来看,建设“旅游城市”,追求“网红效应”成为普遍现象。尤其是经过“榕江村超”和“淄博烧烤”等出圈现象的刺激,每座城市都希望被互联网重新发现,尤其是那些先天性旅游资源较为贫乏的城市,反而表现越积极。
因为在互联网消费环境中,“无中生有”也能制造“一个人带火一座城,一道菜带火一座城”的奇迹,跟传统的优质旅游资源、品牌旅游景区没啥关系。这尤其让三四线城市看到了网络消费时代的“终南捷径”。
城市领导亲自赶赴“网红城市”学习经验,然后,突击性建设文旅项目,营造文旅场景,举办各种活动,制造热点话题,引进网红宣传,文旅局长争相出圈,开展细致入微的花式“热宠”服务等,一派积极搞旅游,全城大联欢,广迎天下客的气象。
这是中国旅游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旅游业从未被这么重视过!
从社会媒体舆论来看,文旅消费成为社会“中心话题”。从“淄博烧烤”到“榕江村超”,从“尔滨热宠”到“天水麻辣烫”,从“开封王婆”到当下的“菏泽郭有才”……
每隔两三个月,就产生一个热点话题。不同以往的是,形成全媒共振,经由自媒体、网络直播发端,然后主流媒体参与报道,党媒、央媒慷慨助推,形成全民文旅消费热的“意见气候”,并掀起一股又一股的文旅市场“龙卷风”。
文旅消费热长期称霸热搜,甚至挤兑了其他原本备受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国际时政,甚至连曾经的流量吸盘——明星绯闻八卦,也丧失了原有的风头,让位于由民间草根、旅客、食客等掀起的文旅消费热。
一方面,这是新媒体资本平台,在刻意制造文旅消费热点。因为社会热点是资本平台的生存之本,必须不断制造流量,聚焦社会关注,平台才有存在的价值。
另一方面,这也是主流媒体在有意制造文旅话题热点。只有调动起全民的“情绪价值”,制造一波又一波全民都能参与的“民主化”“均等化”消费热点,才能消费降级的当下,营造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向好盛景。
所谓“网红”不过是“制造消费”的棋子,去年淄博火,今年天水红;彼月推王婆,此月追有才,如此往复。成千上万个播客,总有一个人让TA红。
而在以往,旅游业只有在节假日出现欺客宰客等负面舆论时,才有上热搜的资格。想想度假胜地三亚,东北雪乡,云南旅行团等,每次上热搜,何时正面过?反而,揭露旅游业的“丑闻”,是媒体曾经的基本操守。
这两年,文旅业频频以“正面”冲上热搜,十分罕见,旅游业从未被这样恩宠过!
从文旅市场消费来看,这两年每到周末到节假日,国民出游需求持续旺盛,好似“每个景点都有1亿游客”。
从城市休闲到乡村度假,看上去都是人满为患,甚至连原本不是旅游景区,但具备休闲度假环境的公共空间或郊野区域,都被“帐篷客”“露营客”等攻占。
但从市场消费的表现和统计数据来看,却存在“旺丁不旺财”的现象,人均消费相较于“那几年前”,不仅没有增高,反而持续下降。
有出游需求,但消费降级的矛盾,愈加明显;非盈利性场所消费的比例增高,盈利性景区的消费降低。
纵观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旅游发展最大的贡献,在于产生两大“旅游启蒙”:
一是对大众生活消费的“旅游化启蒙”。
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封闭、固化的日常生活空间,对“本地工作,别处生活”的向往和追寻,使得生活的空间范围得到无限延展,旅游消费成为人民实现小康生活的必备,旅游观念深入人心,旅游对于社会的全面转型,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更加系统、更加立体的综合效能。
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旅游化启蒙”。
即旅游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带动性广的产业特点,以发展“美丽经济”将优质资源变优质资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开辟新路径,为地方提升现代化综合治理能力提供新探索。
在“旅游化生活”和“旅游化发展”的双轮驱动下,旅游业的价值,从未被如此高举过!
然而,就在从中央到地方,从社会舆论到消费话题,从供给端到需求端,终于形成一种普遍共识,旅游业值得——被重视,被宠爱,被高举时,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却出现异化,甚至扭曲的现状。从中,也可窥见当下社会的一种缩影。
4//制造消费:被割裂的文旅现状
德国大众传媒学家伊丽莎白·诺利-诺伊曼,在其享誉全球的着作《沉默的螺旋》一书中,提出一个核心观点——
舆论作为社会皮肤,是反映社会现实的晴雨表,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矛盾的集中表达。
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这几年社会媒体对文旅产业的报道宣传,我们就会发现,一种显而易见的不同寻常。在那几年之前,社会舆论关注的文旅“热点”是(随便举例子)——
代表古城复兴的西安,代表古镇复兴的水乡乌镇,代表乡村旅游发展典范的袁家村,代表新业态的精品民宿集聚区莫干山,代表后现代度假风格的阿那亚,代表以工匠精神营造文旅精品项目的无锡灵山,代表文旅场景化精品演艺集群的王潮歌“又见系列”……
即便在那几年期间,社会舆论关注的也是——
以重构八九十年怀旧风情,开创场景化美食集群空间的长沙“文和友”,以众筹方式在黄河边落地民宿集群的“黄河宿集”,以壮丽景观吸引全国自驾游客的新疆“独库公路”,在北京艰难开业的“环球影城”……
那几年之后,社会舆论关注的,不再是文旅实体空间、精品项目和业态产品,而是“网红现象”,追求的不是传统的“一个景区,带火一座城;一个文旅项目,带火一座城”,而是网络时代的“一个人、一首歌、一道菜、一种现象……带火一座城”——
漠河舞厅、可可托海的牧羊人、淄博烧烤、榕江村超、天津跳水大爷、哈尔滨花式热宠、天水麻辣烫、开封王婆、菏泽郭有才……频频王炸,热闹非凡,传统旅游景区退居其后,像一个个网络时代的弃子。
那几年之前和那几年之后,“社会皮肤”的区别在哪里?
前者是实体,后者是话题;
前者是空间,后者是时间;
(网红轮流转,今天到你家)
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流动的;
前者需要用心经营,后者全靠投机运气;
前者需要匠心造化,后者只需宣传造势;
前者或可产生遗产,后者往往红过即逝;
前者促进高质量,后者制造假繁荣。
这就是当下正在被“制造消费”的舆论所割裂的文旅现状。
部分文旅城市或许偶遇了“泼天的富贵”,终于有一次“出圈”的机会,对于这些城市而言,当然是好事。
如果沉迷于等待“网红”,投机取巧于“出圈”,全靠制造文旅消费热点来短暂地争夺市场,不管是对于城市的发展,还是整个文旅产业发展的生态,都是一种“繁华的损耗”。
“网红”作为一种营销手段,是可以的;但如果将其作为一种发展方式,就有误入歧途之嫌。
这些都是那几年之后,众所周知的各种原因叠加,产生的“扭曲现象”,也是中国文旅转型期,必然经历的“阵痛”。
伤待痊愈,疤免裂痛;肌将新生,烂糜毕至。
如果我们以此为基础产生“文旅中心论”的研判,不仅会产生误判,还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妄想。
正如电视剧《天道》所言:好不容易趴在井沿,看了一眼世界,却又掉回井底,往往是一种自我毁灭。
故:发展文旅产业,不应沉迷于表面的浮华,而当“行稳致远”,追求务实的高质量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