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老张聊文旅,作者:张君
近年来,景区行业陷入“活动内卷”怪圈:从三八节到端午节,从暑期狂欢到冰雪季,活动频率越来越高,但同质化严重、转化率低迷,甚至出现“不做活动没客流,做活动亏更多”的窘境。这种饮鸩止渴的运营模式,折射出景区对“短红快钱”的盲目追逐与对“长红造血”的深层焦虑。
01
同质化活动陷阱:流量狂欢后的“一地鸡毛”
2025年春节,国内多家景区业绩断崖式下滑,华北某主题乐园客流量同比暴跌30%,西南山水类景区营收创五年新低。调研发现,这些景区普遍依赖节日活动引流,但活动内容千篇一律:汉服巡游、美食市集、灯光秀“老三样”组合,缺乏文化内核与差异化体验。无锡统一嘉园便是典型案例,其模仿央视影视基地打造的“镜花缘”景区,因活动同质化、缺乏独特IP,最终资不抵债破产倒闭。
更严峻的是,活动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某温泉度假区为吸引客流,投入百万策划“冰雪奇缘”主题活动,却因缺乏配套体验项目,游客人均消费不足20元,最终“赔本赚吆喝”。活动方为压缩成本,常以低质演艺、廉价布景充数,导致景区口碑崩塌,形成“活动越做越差,客流越做越少”的恶性循环。
02
短期主义之殇:投资方与活动方的“博弈困局”
景区投资方与活动方的利益诉求天然冲突:前者渴望“短红长红兼得”,后者追求“短平快”变现。例如,某网红景区引入第三方策划公司打造“国潮音乐节”,活动方为快速引流,夸大宣传“明星助阵”,实际仅邀请地方乐队,门票收入被分成抽走后,景区仅获得短暂客流,却因服务质量差遭游客差评。
更深层矛盾在于,投资方缺乏耐心深耕内容。广东赤坎古镇项目耗时十年,通过修复骑楼建筑、开发沉浸式侨乡文化体验,实现年接待游客368万人次,旅游收入22.54亿元。反观多数中小景区,宁愿砸钱办活动也不愿投入资源培育核心IP,最终陷入“活动依赖症”——贵州百里杜鹃景区曾因盲目跟风“花海音乐节”,导致生态破坏、游客体验下降,后经大学生团队调研提出“花期动态播报系统”“四季体验产品”,才扭转颓势。
03
破局之道:从“流量思维”到“内容造血”
1. 以文化IP构建活动护城河
西安大唐不夜城凭借“不倒翁小姐姐”“盛唐密盒”等原创IP,将唐文化转化为互动体验,单日客流量超10万人次,衍生文创收入占比逐年提升。与之对比,盲目效仿“不倒翁”的某景区,因缺乏文化根基,仅三个月便因游客审美疲劳关停。
2. 用数据驱动活动精准化
河南银基动物王国通过腾讯广告“到访归因”功能,分析游客行为数据,设计“亲子科普营”“夜间动物园”等活动,单客获客成本仅22元,复游率提升40%。峨眉山景区则利用智慧票务系统,结合客流预测动态调整活动规模,避免资源浪费。
3. 以“长线思维”替代“节庆狂欢”
江西景德镇雕塑瓷厂推出“陶瓷创作+文化讲解”常态化体验项目,游客留存时长从2小时延长至6小时,二次消费占比达60%。云南景迈山古茶林将非遗火塘烤茶、布朗族小调弹唱融入日常运营,淡季入住率仍超80%。
结语:活动是“催化剂”,而非“救命药”
景区活动的本质应是“内容放大器”,而非“流量兴奋剂”。当行业从“流量时代”迈向“质量时代”,唯有以文化为根、以体验为核、以数据为脉,才能跳出同质化泥潭。“农文旅投资需要耐心资本,急功近利只会加速死亡”。那些沉迷“活动救市”的景区,若继续忽视产品升级与内容深耕,终将如统一嘉园般,成为文旅泡沫破灭后的“时代注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