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导游网友“蝶舞”在我的文章下留言:“只有我觉得导游是弱势群体吗?”
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今天想跟朋友们说说我的看法。
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我想引用一位网友的观点:“人类的悲欢可以相通,只要我们抱有同理心”。如果我们带着同理心,去看待各行各业,而不是用同情心去想着谁比谁更弱势,也许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来。
风里来,雨里去,
强颜欢笑,忍气吞声。
陪笑脸,打圆场,
既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
既要智商高,也要情商高。
收入不稳定,工作不安定,
旺季忙,淡季闲,
碰到胡搅蛮缠的游客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我本人一直致力于为导游、司机呼吁,给予基本的保障。只有吃好、睡好、休息好,才能让司机导游以更好的状态服务好我们的游客。
我自己也非常关注新媒体时代导游职业的转型和发展方向。讲解和服务是导游的左右手,两手都要硬。
我自己一直在呼吁旅游景点景区尊重导游的劳动权、讲解权,文博单位不能随便禁止限制导游的随团讲解。因为讲解是导游赖以生存的压箱底的技能了。
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不太赞同某些导游同仁的观点。我们应当遵守导游服务规范,要有自己的职业操守,要知道什么钱能赚,什么钱不能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导游证是我们讨生活的饭碗,谋生的工具,应当珍惜。
很多导游同仁,身陷在局中,很难有更客观、更全面、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职业,达不到旁观者的世事洞明。导游职业很不容易,很多导游感觉到自己很弱势。但是我要说,这样的弱势感觉是相对的。我们不仅要学会纵向去比较,还要学会横向去比较。
导游作为360行之一,弱势不弱势是相对的。我们自己身处行业,坐井观天,走不出围城,突破不了自己的狭隘认知,就像孩童有的自己宠自己,自己惯自己一样,久而久之会形成受害者心态。
在经济上行期,大家都赚到钱,没有感觉。当经济下行时,你感到难受,赚不到钱,就觉得导游是弱势群体。不能说不对,只能是自己认知有限。应当将自己放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去思考:导游职业还能不能养家糊口?还值不值得做?如果,不值得,趁早改行转行,趁早别做导游了。否则,自怨自艾,很难受的。
今天看到的新闻,硕士研究生毕业,在横店做横漂,一天工作14小时,270元收入(注:实际上横店群众演员的日薪标准分为基础薪酬135元/10小时和特殊案例270元/14小时两种主要类型,多数剧组会管盒饭)。一个月做个10天,一个月能挣3000元,人比较自由,可以有时间准备考公考编。现在大学生都要考公考编考研,可是研究生毕业又能怎么样?铁饭碗有那么多吗?现在国内很多企业面临降薪裁员,35岁中年危机。杭州有假装上班,付钱找一个地方待一天,怕家人担心。中年失业,工作很难找。现在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下岗失业被优化裁员的,找不到工作?有投350份简历,只有几个回信息的。
现在有多少旅行社老板表面风光,背地里一地鸡毛,随时能倒掉,被三角债压得喘不过气来。人一定要跳出自己的圈子看自己,不要陷在自己封闭的小圈子中,不要陷在导游职业的小圈子中,不要陷在旅行社业的圈子中,不要被旅游业的大圈子所误导,不要被旅游自媒体所误导。
现在宏观环境很严峻!
不要自己将自己忽悠成弱势群体。
如果突破不了自己的认知!不管做什么行业,都会有弱势群体、受伤害者、被欺负的感觉。哪怕,你新找一个单位,新上一个学校,新到一个小圈子中,由于社交原因,因为人家原来就有了熟人关系,你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有被人孤立的心理。这都是正常现象。回到导游职业,起码,我认为现在的导游还是一个有门槛的职业。当然辛苦,当然不容易,因为服务性行业,中国人作为消费者普遍地有在服务人员面前高人一等、颐指气使的行为也常见。将我们自己置身于服务的相对方,也会有这样的行为和想法。这个没有办法的。
导游还是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但是要回到10年前、20年前、30年前、40年前的社会地位、收入水平、职业优越感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大家碗里都没有,导游的锅里碗里就会有。
要么转型,向更全能、更综合、更文化、更高层次的导游层级转型!要么向更小、更专业、更精细、更细分的某一个点上转,比如精讲、研学等等。要么大,要么小,这是导游职业可以预见的3-5年,甚至10年8年的职业转型方向。
在私域做一个闪亮的嵬(IP)吧,做自己的个人IP吧!
起码,你的导游证提供了横漂群演之外,提供了“铁人三项”(滴滴、外卖、快递)之外,提供了“吉祥三宝”(保安、保姆、保洁)之外,提供了“创业三部曲”(摆摊、开店、自媒体)之外,更适合的选择。
导游的收入,不可能回到以前了。
导游的收入,只能是与本地绝大部分普通人平均的收入水平相比!
送大家一句我自己激励自己的话:
从工作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从生活中找到工作的灵感!
最新评论